半月談記者最近在多個貧困縣調研了解到,隨著越來越多的貧困戶脫貧摘帽,脫貧攻堅開始進入“深水區”,部分貧困戶精神貧困問題日益凸顯,“我要脫貧”異化為“要我脫貧”,脫貧主動性、主體性不強,成為脫貧攻堅的硬骨頭。(半月談)
說到脫貧攻堅,從以習近平總書記為首的黨中央到第一書記可謂是盡心盡責,甚至不少第一書記倒在了脫貧攻堅戰場上。各地區針對不同貧困,因地制宜采取多種措施進行幫扶,希望讓生活在貧困中的群眾擺脫貧困,過上幸福,邁向小康。然而,讓人大失所望的是部分貧困戶,貧困人口“等要靠”思想嚴重,甚至窮開心,不思進取,異地愿意,發展產業要兜底......這一系列的現象都表現出貧困群眾沒有脫貧的激情與動力,緣何造成這種現象?
筆者認為造成貧困群眾不思進取依賴政府幫助有兩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基層干部脫貧心切,想速效脫貧,在剛開始扶持脫貧時一味的送錢送糧,貧困群眾需要什么就給什么,在物質上千方百計滿足貧困戶,一味的輸血式扶貧,養成了貧困戶好吃懶做,形成了我貧窮政府就該給我的心理,這是我應得的心態。其二是貧困群眾大多思想觀念落后,寧愿苦貧也不愿快富,基層干部在扶貧過程中只注重扶貧項目的實施和資金的下放,沒有關注貧困群眾的智力脫貧,導致貧困群眾內生動力不足,造成了貧困戶認為脫貧與我無關,故高高掛起的現象。
說到底,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還是辛苦在第一線的基層干部在實施幫扶脫貧過程中方法使用不當,沒有在精神貧困上進行扶持,讓貧困群眾把“等要靠”當成依賴,因窮而要,因要而懶,因懶而窮,最終失去了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失去了脫貧的信心和動力,但是扶貧是干部的責任,脫貧必須由貧困群眾參與。
是故,在脫貧攻堅的最后關頭,剩下的貧困戶大都是因缺乏內生動力,基層干部更要用好政策,教育和引導貧困群眾徹底轉變思想觀念,樹立志向,讓貧困群眾從精神上心理上愿意脫貧,主動脫貧,讓觀望者奮起,讓畏懼者前行。
脫貧到底是誰的事兒?扶貧是我們每位黨員干部的分內之事,脫貧更是每位貧困群眾的分內之事,只要每位黨員干部盡心盡責,樹立正確的扶貧觀念,運用好扶貧政策,每位貧困群眾要不等不要不靠,樹立脫貧志向,自力更生,貧困必會消失,全民定會共奔小康。
(作者單位:中共四川省馬爾康市委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