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望?今年閑了,開小車帶著全家人各地去轉轉。”可17年前,王占存最大的愿望是老天多下兩場雨,土地多喝一點水,全家人多吃幾頓飽飯。50歲的王占存是寧夏鹽池縣花馬池鎮惠澤村村民,2000年從打工起步,到養殖脫貧,再到溫棚致富,2014年收入過6萬,摘掉了多年的窮帽子。新房蓋起來,小車開起來,日子美起來。(來源:人民網)
鹽池縣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群眾路線,根據寧夏扶貧藍圖,“以川濟山、山川互濟”方針,推出產業結構調整政策,大力發展黃花產業。種植迎合市場的經濟作物,順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幫助農民走向致富之路。
自古常言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因此黨和國家幫扶農民大眾的方針政策也在不斷的完善,從輸血式、救濟式扶貧向造血式、開發式扶貧轉變。每月的貧困救濟、最低生活保障、每月的低保等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的難題,只有從農民自古賴以生存的土地著手,推出可持續、可高經濟效益的發展政策,幫助農民從他們熟悉的土地得到他們的富足和安定。
時代正在高速的發展、市場經濟不斷的發展和完善、互聯網+的出現和廣泛應用,諸多原因促使我們的規劃者在針對農民發展致富問題上,需考慮諸多時代發展因素。使得推出的政策緊跟時代發展的潮流,農民致富符合時代的發展、經濟的發展。受許多因素的局限,農民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依靠于政府發布的政策和引導,因此政策的正確性和持續性決定了農民的致富之路的進展。農業的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政策的朝令夕改則會阻礙致富之路的順利進行,因此政策的持續性對于農業的發展是很重要的。
對于農業的發展是不夠的,需要農民的內生動力,更需要政府扶持等外生助力。以前,農民只需要面朝黃土,流汗做事就夠了,而現在僅僅做到這些是不夠的,只有新型農民,有知識、有文化才可以創造更多的財富。在科教興國戰略下,提升農民文化水平、重視農民子女教育,這不管是對農業的發展、農村的發展還是農民的發展都是有極大好處的。最后,農業的發展、農民的致富,不僅需要政府的扶持、農民自身的努力,還需要社會的關注,畢竟只有我們的物質基礎豐富了,我們的經濟社會才能更好的發展。
寧夏作為一個農民脫貧致富的成功案例,對于廣大農民脫貧致富具有很好的借鑒作用。如推出的適宜地區發展的產業結構調整政策、“以川濟山、山川互濟”因地制宜的方針、“五步看十步”的動態管理、有針對性的扶貧項目、培育“內生動力,外生助力”等,這對于廣大農村發展具有極強的借鑒性。相信在大家共同不斷的努力下,農民定能脫掉“窮帽子”。
(作者地址:四川省自貢市黃鎮鋪社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