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群眾眼巴巴盼著雪中送炭,扶貧資金卻趴在賬上“睡大覺”,你說急不急?日前,審計署發布第二季度國家重大政策措施貫徹落實跟蹤審計結果,抽查的59個貧困縣中,12個縣財政資金統籌盤活不到位、項目推進緩慢,導致6226.11萬元資金結存1年以上,其中5585.07萬元結存2年以上。(人民日報 9月10日)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即使是聰明能干的婦女,沒米也做不出飯來。事實上,單從國家審計署日前發布的第二季度,國家重大政策措施貫徹落實跟蹤審計結果,抽查的59個貧困縣中,12個縣財政資金統籌盤活不到位、項目推進緩慢,導致6226.11萬元資金結存1年以上,其中5585.07萬元結存2年以上來看。并非是“巧婦”無米,而是被太多的“米”撐得夠嗆。一邊是嗷嗷待哺的脫貧攻堅需要資金,一邊是扶貧資金趴在賬上“睡大覺”,雖如文中所述:扶貧的錢“不好花”;扶貧的錢“不敢花”;扶貧的錢“難消化”等。但筆者以為,扶貧資金“睡大覺”說啥也白搭。
應當看到,隨著國家對扶貧資金的審計力度加大,扶貧資金“睡大覺”的情況已經得到大有改觀,記得2016年6月底,國家審計署在介紹扶貧資金審計情況時透露,審計機關抽查全國40個縣的50.13億元扶貧資金中,至少有8.43億元閑置超過1年,最長的超過15年;17個縣的29個扶貧項目建成后廢棄、閑置或未達預期效果,形成損失浪費2706.11萬元。可以想見,扶貧資金使用障礙由來已久。當然,無形之中也給所有的監督部門打上一個大大問號,扶貧資金緣何就成了“燙手山芋”?
扶貧資金是國家為改善貧困地區生產和生活條件,提高貧困人口生活質量和綜合素質,支持貧困地區發展經濟和社會事業而設立的財政專項資金。在《國家扶貧資金管理辦法》中規定,建立健全扶貧資金的檢查、監督制度。尤其是管理部門,應當對扶貧資金的使用情況進行經常性檢查。對扶貧資金不能按時到位、配套資金達不到規定比例、投向不符合規定的,及時糾正。同時,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社會有關方面加強監督,把行政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結合起來。由此看來,扶貧資金“睡大覺”,原因來自多個方面,終歸一點,需嚴格監督。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而扶貧的關鍵看困難群眾能否脫貧。如果扶貧資金因人為原因“睡大覺”,何來消除貧困、改善民生?為此,要治愈扶貧資金“睡大覺”,讓每一分扶貧資金都發揮出切實效益。首先得提高各級領導干部思想意識,多些接地氣的調研,多些精準發力;得嚴格監督,層層壓實責任得當嚴格執行專戶管理制。對扶貧資金實行專戶儲存,專戶管理,專款專用,封閉運行;得不斷完善監管制度和程序,形成政府和社會合力,盡可能的采取第三方評估等方式加強資金監督;得信息公開,提高透明度;更得加大問責的力度,提高扶貧資金閑置違規成本,讓扶貧資金真正雪中送炭。
脫貧攻堅任務艱巨,時不我待。不僅考驗著公共部門的責任心,更考驗相關領導干部為民服務的心。再看扶貧資金“睡大覺”,相信只要加大審計和查處責任落實,完善機制,對不作為、慢作為、假作為等問題及時查處。定能“喚醒”沉睡的扶貧資金,讓其不在成“望梅止渴”。
(作者單位:四川北川縣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