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經濟發展的高地,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吸引大量外來人口遷入;而城中村,則成為他們進入城市的主要聚居地。剛畢業的大學生、進城農民工、生活服務業從業者、小商販等聚居于此,“到大城市闖闖”,成為他們最初的動力。城中村,既給他們帶來機會和希望,也向他們展示著光鮮城市里,混亂與殘酷的另一面。(1月15日 半月談網)
不可否認,每個城市都存在著“城中村”,而“城中村”里面生存的大多是低收入人群,尤其是大多數進城務工人員。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農民從農村涌向城市,在為城市建設做貢獻的同時,也在憧憬著未來發展的希望。不過,“城中村”的混亂與殘酷卻與城市的光鮮亮麗格格不,各個地方都在探索如何治理好“城中村”。在筆者看來,善治“城中村”,需要向下思維。
其一,規劃向下。“城中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簡陋的建筑、破舊的房屋、密集的人群,還伴隨著小攤小販的吆喝聲,這里生活的人群之所以如此密集,就在于這里的房租便宜,生活成本低,所以吸引了很多低收入人群。要讓這些低收入人群生活得更舒適,需要規劃向下,從公共設施建設、治安管理入手,加大規劃力度,讓“城中村”的發展更加優化。
其二,人才向下。生活在“城中村”的人群大都是低收入人群,他們有教育需求、醫療需求,也有就業需求,然而,這些人群在城市工作生活中,要想獲得更好的發展,需要付出努力,更需要外力幫助。此時,引入專業社會工作人才,為這些弱勢群體提供職業發展、家庭照顧和人生規劃,只有社會工作專業人士深入“城中村”進行調研幫扶,讓他們成為低收入人群與社區之間的“潤滑劑”,讓這些“城中村”的居民更有幸福感。
其三,服務向下。雖然“城中村”有廉價的居住空間,有與收入匹配的服務產業,有親友老鄉等社會資源,為外來人群在城市謀生或真正邁進城市,提供了一個夠得著的平臺或起點,但是,不可否認,“城中村”的服務是低配置的。各級黨委政府必須真正延伸服務鏈條,主動深入“城中村”,讓他們能夠感受到黨委政府的溫暖,讓他們能夠感受到溫情服務。
(作者系成都市青白江區大彎中學教師)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