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個網絡帖子在浙江省義烏市的本地論壇引發網友“圍觀”。帖子稱該市北苑街道柳二村黨支部書記楊光明家境不錯,卻讓自己的母親領取困難群眾救助金,并指出救助名單中多人為村干部親友。(中國紀檢監察報11月30日)
其實,整個事情是再簡單不過了。依照政策規定,只有患大病或持有特殊病種證書的人員才可以申請救助金,條件只有兩點。而且審批程序得先由各村(居)進行調查摸排,并將需要救助的困難人員名單上報至鎮街,由鎮街審核后發放救助金。顯而易見鎮街審核這一關“放了水”。但問題是這兩人緣何能如此輕而易舉利用職務之便,在認定、核準并申報困難戶的過程中優親厚友,將11名不符合救助條件的親屬或朋友納入救助對象范疇?可見,救助名單變村干部“親友名冊”不容小覷。
“如果屬實,必須嚴肅查處。”這個是肯定的,可懲處并非目的,嚴重警告也不足以有多大的震懾。或許,當事人以為,11名不符合救助條件的親屬或朋友納入救助對象范疇,共騙取救助資金6400元不算大事,可基層干部做的這些“小事”,對村民來講,卻很關鍵。這些“關鍵小事”辦不好,便難以收獲民心,收獲群眾對各項惠民政策的支持和擁戴,更是難以在村社創造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構建現代村社有效治理機制,健全村社治理體系。至此,救助名單變村干部“親友名冊”非小事。
“村官不算官,硬扛半邊天”。實則,救助名單變“親友名冊”暴露出的是監督到位問題。一是在他們的眼中,親戚朋友都是所謂的自己人,給他們“開綠燈”、“走后門”風險相對小得多;二是困難與否最初話語權掌握在村支書、村主任等少數人手中,加之上級審批不規范,給權力形成“黑箱”滋生土壤;三是相關信息不對等,民眾對相應的惠民政策不知曉,加上“民不告、官不究”因素,很容易形成監管盲區。正如救助名單變“親友名冊”一事,如果沒有網絡帖子,相關監督部門未必能及時發現,客觀上助長了他們的僥幸心理。
事實證明,沒有順暢有序、有力的監督,很容易形成監督的真空地帶,得讓權力的“黑箱”見光。一方面對不正之風要嚴懲不貸,另一方面還要筑牢監督防線,防患于未然。盡量做到多角度、全方位,不留死角,布好廉政風險防控網絡,建立廉情信息定期收集、及時研判、限時解決和聯合處置的工作機制,抓早抓小化解苗頭性問題,同時堵塞制度漏洞,加強趨勢性多發問題的監督管理。當機制健全、程序規范,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監督,中飽私囊、暗箱操作、優親厚友等違紀違法行為,也就會無所遁形。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基層干部的一言一行,既影響了黨和政府的形象,也影響了基層黨員群眾基本的民主權利。再看救助名單變“親友名冊”,加強村干部黨性教育,特別是“畏民敬民”教育,讓村干部真正從黨員群眾的利益出發辦實事;強化對“三務公開”工作的督促檢查、隨機抽查,可謂是任重而道遠。守土有責,守土當盡責,別因小失大。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