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2016年,在我國糧食高產量、高庫存量、高進口量背景下,糧食貿易商一方面要面對遠高于國際市場的國內糧食價格難以購進,另一方面要面對購進的糧食難以銷售出去的困境。在市場糧源充裕,糧食市場價格低迷,糧食銷路不
2016年,在我國糧食“高產量、高庫存量、高進口量”背景下,糧食貿易商一方面要面對遠高于國際市場的國內糧食價格難以購進,另一方面要面對購進的糧食難以銷售出去的困境。在市場糧源充裕,糧食市場價格低迷,糧食銷路不暢的格局下,糧食貿易商如何在“購亦難、銷亦難”的夾縫中求生存?成為了必須深入研究的新課題。
不同于一般的商品,糧食商品有其特殊性。雖然我國糧食生產獲得“十二”年增產豐收,小麥供求基本平衡,稻谷、玉米階段性過剩,但是,作為人民生活的必需品,糧食還是有銷路的。
作為糧食貿易商,在夾縫中求生存,就要充分研究糧食生產、流通和人民消費的新特點,在“購”字上做文章。
“購”是糧食貿易商工作的起點。沒有適當價格、適當數量、適當時間購進糧源,糧食貿易商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的“空中樓閣”。同樣是購進,不同時期購進糧源的方式大不相同。在夾縫中購進糧源,要做到“三個”堅持。
以銷定購
糧食貿易商購進糧源的最終目的,是在于銷售。只有購進的糧源能夠順價銷售,獲得合理的利潤,貿易商的營銷工作才能夠進行下去。
要使購進的糧源順價銷售,就要克服盲目性,增強針對性。在“賣方”時期,購進的糧源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手中只要有糧源,購買者就會絡繹不絕地紛紛登門求購;在當今的“買方”市場時期,手中有糧源,并不一定銷售得出去。價格不適應市場、質量不好的糧源,就象亂葬崗上無用的頑石,給誰誰不要。因此,巧妙地做好采購糧源工作十分重要。
改變思維方式,變順向思維為逆向思維。計劃經濟和“賣方”市場之下,糧食貿易商都是順向思維。“手中有糧,心里不慌”。賣什么價格,什么時候賣,都是賣方說了算。時過境遷,我國糧食供給已經發生了顯著變化。在國內糧食連年增產豐收、低廉進口糧食沖擊市場的形勢下,必須改變順向思維,要逆向思維。在收購糧食之前,首先要考慮能否銷售得出去。有了穩定的銷路,再決定收購,穩扎穩打。
改變質量意識,變胡子眉毛一把抓為質量至上。物資稀缺時期,人們不講究質量。處于饑餓狀態下的人,只要有能夠充饑、維持生命的物資,不管質量好不好,都可以囫圇吞棗。當物質供應無虞,生活水平提高之后,人們對物質的質量自然開始挑剔了。質量不好的物資,人們將會嗤之以鼻。提高質量意識,保持購進糧食的質量,是糧食能否銷售出去的重要一環。
改變數量觀念,變多多益善為恰到好處。以銷定購時代,收購的糧食不是越多越好。超過了與購進企業簽訂合同的數量,貿易商就會面臨糧食銷售不出去、積壓、甚至虧損的風險。要根據所簽訂合同的數量,恰到好處地收購,規避市場風險。
委托代購
糧食貿易商有著信息靈通、聯系廣泛的優勢。在糧食市場低迷、銷路不暢的情況下,要運用委托代購的方式,充分發揮這些優勢。
承擔糧食儲備任務的糧食企業,適應推陳出新的需要,要定期輪換糧食。糧食貿易商要抓住機遇,及時為這些企業代購糧食,獲取穩定收益。
地處銷區的糧食企業,或者由于加工的需要,或者由于儲備糧食輪換的需要,或者由于經營的需要,都要從產地購進糧食。糧食貿易商可以與這些企業合作,幫助他們代購糧食。
現在不少糧食銷區的省市與糧食主產區的省市建立了糧食產銷協作關系。銷區糧食企業不但到產區購進糧食,而且還委托產區的糧食企業就地儲存糧食。有條件的糧食貿易商,要發揮自身優勢,充分利用倉容,代購、代儲糧食。
國外深購
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后,已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之中。糧食貿易商要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國內、國際兩種資源,搞活糧食貿易。
對于國家列入配額內的糧食,如小麥、大米、玉米,要積極爭取配額,將具有比國內絕對價格優勢的糧食購進來,銷售出去,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
國家已經放開進口限制的糧食品種,如大豆、高粱、大麥等,要根據國內市場需求,有目的組織進口。
地域遼闊的我國,糧食生產的地區不平衡,品種不均勻,季節性不同,都為糧食貿易商提供了廣闊經營舞臺。只要利用好地區差、品種差、時間差,就會產生滾滾財源。
巧用地區差
糧食生產具有很強地區差異,不同的地區生產不同的糧食。東北地區是我國黃金玉米生產帶、非轉基因大豆生產地、優質粳稻主產區;河北省、山東省、河南省是我國優質強筋小麥重要產區;陜西省、陜西省等西部地區是我國雜糧產區;湖北省、江蘇省、江西省、湖南省等是我國雜交稻高產區------。
糧食產區雖然不同,但人們必須消費糧食卻是相同的。
溫飽時期,人們的糧食消費基本上是就地取材。當地種什么,貿易商銷售什么品種,消費者就吃什么品種的糧食。實在不夠時,才由國家統一調撥。
在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后,全國的消費者都有了高度的選擇權。想吃什么糧食,就可以得到什么糧食。不管是本地生產的糧食,還是遠隔幾百里、幾千里生產的糧食,都可以輕而易舉地能夠得到。
雖然人們能夠輕松地得到糧食,但是生產地的差異是不可避免的。有了地區差,就有了商機。
糧食不會從產區飛到銷區,實現產銷銜接,糧食貿易商必不可少。
抓住產銷銜接這一特點,糧食貿易商將產區的糧食不失時機地銷往銷區,就可以不斷地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
巧用品種差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對糧食需求的標準也越來越高。本地出產的糧食,并不一定是本地消費者需要的糧食;不是本地出產的糧食,恰好是本地消費者需要的糧食;有些本地雖然出產的糧食,并不比外地出產的糧食便宜,或者并不比外地出產的糧食質量好,營養價值高。
解決消費者對糧食品種差異的需求,就為糧食貿易商提供了新的商機。
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我國糧食產銷區發生了重大變化。我國13個主產區的糧食產量占到全國糧食總產量的75%以上,庫存占到全國的71%。從品種上看,其差異是很大的。
糧食產區的變化,也帶來了消費者對品種消費的變化。自“南糧北調”被“北糧南下”取代后,我國南方的消費者對糧食消費的品種——稻米正在悄然發生變化。
幾千年主食秈稻米的南方消費者,現在漸漸改吃粳稻米了。東北粳稻米的銷售量,正在成幾何級數增長。
吃多了精米精面、導致“現代病”日益增多人們,現在正在增加雜糧的消費量。
抓住人們對糧食消費品種的差異,糧食貿易商就有做不完的生意。
巧用時間差
廣袤的我國大地,時區不同,時間差異也不同。這些差異反映在糧食生產上,就是季節性差異。
糧食生產的季節性不同,但消費者對糧食消費的季節卻是沒有變化的。
適應消費者的日常需要,糧食貿易商就贏來了商機。
我國消費者普遍相同的消費特點之一,就是有吃新米、新面的習慣。而我國南北新米、新面上市的時間差異很大。南方秈稻米在八九月份上市,北方粳稻米要推遲一兩個月。迎合消費者的需求,糧食貿易商要及時組織新米、新面購銷,獲取嘗新效益。
為了維護種糧農民的利益,我國實行糧食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政策。但是,糧食的上市時間與政策性糧食收購的啟動時間,有一定的差距。
農民收獲糧食之后,或者因為需要歸還生產貸款,或者因為勞動力短缺,或者因為家庭倉儲條件有限,都要即收即賣。在國家還沒有啟動政策性糧食收購之前的這段時間,糧食貿易要商本著為民服務,保本微利的原則,積極收購農民急需出售的糧食。既為種糧農民分了憂,又為搞活經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糧食貿易雖然是微利貿易,但卻是“黃金”貿易,任何時候不可或缺;糧源充裕時期糧食貿易雖然艱辛,但只要見微知著,就會商機無限;糧食貿易雖然比不上有些貿易利潤豐厚,但只要持之以恒,就會集積沙成塔。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巴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