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肥功效獲認可
目前,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產和消費國,但肥料利用率只有30%左右,而世界先進國家則在55%以上,充分發揮有機資源的作用,采用生物方法利用存在于空氣和土壤中數量豐富的養分,對于我國農業生產的長期穩定發展十分重要。一是可以解決化肥資源不足、生產不能滿足農業需要的突出矛盾,保護我國有限的礦產資源;二是減少化肥進口,節約外匯;三是降低農民的生產成本,增加收入;四是改善土壤肥力、克服土傳病害、減少農藥和化肥用量,實現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因此,充分利用固體有機廢棄物和自然界中豐富的生物資源,進行微生物肥料的研究應用,以便滿足我國農業生產和環境保護的巨大需求。微生物肥料在提高農作物產品品質和保障食品安全等多方面表現出其獨特作用,已成為發展綠色生態農業的物質保障。
微生物肥料在比農民習慣化肥減少1/4-1/2條件下,蔬菜、小麥、花生等作物的平均增產率為14.68%、8.25%和17.5%。由此可以看出,微生物肥料的功效已得到人們的廣泛認可。
生產高標準、施用更嚴格
隨著市場上對綠色環保生物肥料的需求,微生物肥料得到了迅猛發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問題。如菌種選用不當、盲目地認為肥料中加入菌的種類越多越好而將互相拮抗的菌種放在一起;發酵設備不完善;工藝不先進;產品質量不穩定;基礎性研究薄弱;高新產品開發滯后等等。微生物肥料的生產是高新技術,從最初的菌種選育、復壯、更新甚至基因重組以及不同菌種的有效組合,到最后產品中微生物進入土壤后的定殖競爭等生態學研究,均需要專業的研究機構參與;在生產條件方面,比如發酵設備、生產工藝、生產性能等也需要較高的要求,兩者缺一不可。
微生物肥料可用于拌種、浸種、蘸、根、做底肥、追肥、溝施或穴施等。微生物肥料的施用方法比化肥、有機肥要嚴格,因此要注意:一是避免長期放置,開袋后盡量一次用完。微生物肥料的主要成分之一是活菌體,存放時間過長會影響微生物的活性,并且包裝袋打開后其它細菌就可能浸入袋內,使微生物菌群發生改變,影響其施用效果。二是避免在高溫干旱條件下施用。高溫和干旱會影響微生物菌群的生存和繁殖,不能使肥料發揮其良好的作用。三是避免與未腐熟的農家肥或過酸堿的肥料混合施用。這兩種肥料會因為溫度或酸堿度而影響微生物肥料的正常效果。四是避免與農藥同時施用,化學農藥都會不同程度地抑制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甚至殺死微生物。
未來發展著重四方面
在未來,微生物肥料發展的趨勢主要從四方面著手。一是微生物肥料吸附基質方面的研究。首先有機廢棄物資源化是首要解決的問題。很多有機廢棄物資源有一定的肥料利用價值,但是如果不經過發酵和優化配置、脫毒等方面的處理,不但不能作為生產微生物肥料的原料,對農田還可能造成污染。目前適合作為微生物肥料吸附基質的工農業廢棄物多種多樣,比如:農業秸稈類、餅粕、食用菌菌渣、集約化養殖畜禽糞便、各種工業下腳料等,這些都是相對優質的有機廢棄物資源,經過規模化、現代化的發酵工藝,可以將其變為優質的微生物肥料的生產原料。
微生物肥料生產菌種方面的研究。首先是要選育性能優良菌株,主要是采用現代高通量和常規菌種篩選技術,結合現代基因工程技術手段篩選培育具有營養促生、腐熟轉化兼具降解土壤有害物質和修復等功能的優良菌株;其次是進行功能菌株菌群的優化組合。采用新的技術手段,根據用途把幾種菌種進行科學合理組合,使某種或幾種性能的菌種組合后的微生物肥料功效明顯提高,發揮復合或聯合菌群的互惠、協同、共生等作用,排除相互拮抗情況的發生。
三是微生物肥料生產技術方面的研究。在生產工藝和設備的改進方面,通過研究開發現代發酵工程和自動控制技術,提高產品中功能微生物的活性和密度;采用保護劑和包裝新材料的篩選,延長菌劑的貨價期;使微生物肥料生產設備逐漸走向自動化、現代化,優化工藝,降低生產成本。在功能產品研究和應用方面,應根據不同的地域和種植情況開發新型專用型產品。研究開發適用于不同物料、不同地區的有機物料腐熟菌劑;針對土壤污染現狀,研究開發降解重金屬、農藥和有機污染物的土壤修復微生物菌劑;針對集約化連作種植區,研究開發防治連作障礙的微生物產品;針對豆科作物,研究開發適宜的根瘤菌劑產品,發揮作物的自身特點。
四是微生物肥料施用技術方面的研究。應該研究微生物肥料在不同作物上施用的最佳時期、最佳用量和施用方法,以及不同微生物菌劑與器械配合的精細化施用方法。以根瘤菌劑為例,國外配套專用的播種機,將微生物肥料顆粒播種特定的深度,使植物的根發育到需要結瘤的階段,恰好接觸到土壤中根瘤菌制劑,從而提高菌劑的效率。
微生物肥料在維系與提高土壤生產力、改善農產品品質、降低病蟲害發生、保護農田生態環境以及夯實國家糧食和食品安全方面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對發展“兩高一優”農業和實現“綠色工程”以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迎合中國肥料產業發展的方向,完全符合中國可持續發展農業的要求,日后必定會成為國家重點支持和發展的領域。
(作者單位:山東省農科院資環所)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資傳媒2016年01月25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