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一句不經意的‘玩笑話’,可能就隱含著重要線索。”湖北省委第一巡視組組長王樹華說。民間傳言、戲言、玩笑話正是民意的一種表達形式,從中可能發現許多問題線索。(中國紀檢監察報 2月1號 )
順口溜里有“真相”!一句話道出了豐富的哲理。問題線索竟然從群眾的“玩笑話”中直接反映出來,說明問題已經“病入肌理”甚至“病入膏肓”。可就是這么顯而易見的問題,某些上級監管部門和紀檢機構卻都“視而不見”、聽之任之,難道反腐斗爭和作風建設也可以“放長線釣大魚”。不可否認,群眾監督在反腐斗爭和作風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我們的監管部門和紀檢機構不能給群眾留下“后知后覺”、“馬后炮”的壞印象。針對問題,“秋后算賬”不是目的,事前預防和事中控制才是重點,阻止“小事”變“大患”。
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上級監管部門習慣當“甩手掌柜”,一切以政績為導向,對下級出現問題的重要性認識不夠:開會安排多,后期監督少;平時強調多,關鍵逗硬少;出事聽匯報多,實地查看少,缺乏一抓到底的韌勁。上級縱容“小事”的發酵,聽不進群眾的呼聲,讓下級一錯再錯走上不歸路,到頭來自己也承擔領導責任和主體責任。損人不利己,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打虎豈怕虎咬。隨著反腐重拳出擊和作風建設的深入開展,各級紀檢機構可謂“壓力山大”:涉案官員越來越狡猾,問題更加模糊化、隱蔽化,辦案難度增大,工作量越來越大。紀檢機構疲于應付,總是在處理案件的路上,看似“熱熱鬧鬧”,可監督、監管力度又從何說起。僅靠中央和各級政府的“自說自話”,完全不能形成良好的氛圍,各種問題也將此伏彼起。要想問題銷聲匿跡,就必須走完從“罰”到“管”這段路。
在傳言、戲言、玩笑話中繼續挖掘線索的同時,上級監管部門和紀檢機構何不多些主動出擊,廣撒網、多獲“真相”。此外,扎緊制度的籠子,時時念好監管“緊箍咒”,堅持對踩“紅線”、闖“雷區”的零容忍,讓從嚴治黨氛圍更濃厚、更加深入人心,重塑政府、干部在群眾心中的良好形象。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