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時評
2025年1月12日 星期日

陳盈佳:日本里山理念對我國新農村景觀規劃的啟示

[ 作者:陳盈佳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368 更新時間:2016-02-05 錄入:王惠敏 ]

日本“里山”是一種自然化或半自然化的存在狀態其基本理念是“維護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保護生物多樣性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在自然環境日益嚴重的今天“里山”理念作為一種生存的藝術有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里山”的含義及其由來

關于“里山”的最早記載出現在日本江戶時期,是指村落周圍山林及其環境的總稱。實際上,里山是相對于深山而言的村落自然景觀,是一種人里環境,在這樣的環境里,有池塘、農田以及與村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森林等。所以,里山是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集合體,保護、管理和發展里山,既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存藝術”,又是一種生態文化理念的傳承。 據有關文獻記載,從1603年江戶時期至今,“里山”的演變主要經歷了江戶、明治、二戰后期、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至今四個時期。

“里山”的特點及其意義

(一)維持生態系統平衡

里山中的自然與人類的生產、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里山的自然曾遭受到過度的人為干擾,生物多樣性和生物量在此期間急劇下降,里山的自然景觀受到嚴重破壞。此后,人類認識到里山的存在對生存環境的重大影響,開始通過改變管理里山的模式恢復其原生性,即通過人為管理加強里山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降低人類利用自然資源的強度等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使里山發揮最大的生態價值、社會價值及經濟價值。

(二)注重生態文化價值

“里山” 的含義有人為干擾的因素,這種干擾大部分是由于人類的活動而造成的,干擾的理想狀態是科學的管理里山的資源,使里山處于一種可持續的發展狀態。同時,里山大部分也是自然村落與城市之間的過渡帶,有其特有的文化內涵,這種文化包括民俗文化、歷史文化以及生態文化等。對居民們而言,里山為他們提供了一個理想的生存環境,讓其享受大自然賜予人類的各種自然資源,而居民在這片土地繁衍并將文化元素不斷融入里山文化中,豐富和發展了里山的文化。里山同時為生態教育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場所,圍繞里山可以開展各種生態性的科普宣教、生態旅游等活動,讓人類在自然中尋求更多的文化價值。

(三)延展鄉村景觀范圍 

從日本京都瀨屋縣內1970年至1995年的“里山”情況調查得知,當地的鄉村景觀范圍從森林、農田、草地、溪流等擴大到商業種植園、耕地、建筑物等。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生產薪材、木炭的薪炭林減少以及對稻田、草地、蘆葦田、人工針葉林和次生林的保護及修復所形成。因此,鄉村景觀逐漸將人為自然景觀也納入其中。

(四)強化管理與社會參與

經過破壞的里山環境,需要借助各種技術與社會參與得到科學的恢復。而整個“里山”的恢復過程從人類意識到需要恢復開始直至后來得到良好的恢復,政府部門、各種環保組織與當地村民組成了一個有機、高效的管理模式,這種模式大大提高了里山恢復的時間與質量。相對于大眾消費旅游視角而言,所提倡的少數人參與、志愿管理維護的模式存在嚴重的缺陷,發揮社會各種資源來參與管理里山,豐富和發展鄉土景觀才是一種理想化的模式。

當前我國新農村景觀規劃存在的一些誤區

新農村規劃在我國起步較晚,繼《城鄉規劃法》、《村莊和計征規劃建設管理條例》等法規之后,對新農村規劃有了較為完整的法律依據。但對于新農村景觀規劃仍有不足,甚至有些地區認為新農村景觀規劃就是把原有道路、建筑、場地等拆除來建造高樓、廣場、園林等,將大城市曾經有過的行為蔓延至新農村。目前,主要存在以下誤區:

(一)缺乏對農村生態環境的認識

對于從事農村規劃工作的單位和個人資格要求不高,導致實際從事規劃的人員認識水平參差不齊,加上時間和經濟條件的限制使破壞性建設時有發生。如有些地區將蜿蜒曲折的自然河流填平或取直,違法建設占用基本農田,亂砍濫伐森林,“剝山”種植經濟林等,均對原有的自然景觀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破壞。

(二)缺乏多維度的農村景觀規劃

采取城市化的方式來解決農村規劃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和經濟問題,對于景觀規劃,不僅要從利益出發,注重農村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更應注重其所帶來的污染、噪音等問題,從時間、空間、文化等多維度綜合考慮農村的景觀規劃。

(三)盲目城市化、忽視鄉土文化

鄉村的“破舊”不堪使得人類向城市看齊,由此改變了人類原有的價值觀和對家園的認同感。鄉土文化的消失不是新農村建設造成的,而是對農村歷史發展、文化特性以及農村現代化的關系缺乏認識導致的。

(四)相應法律規范和公眾參與制度不足

根據當地各個省、市、縣及鄉(鎮)出臺的規劃體制來進行相應的新農村景觀規劃產生了一定的不確定性,在以往 “自上而下”的規劃模式中缺乏對農民自身意愿和當地實際情況的深入了解,使在實際操作中顯現出一定的缺陷。

基于日本“里山”的核心理念中對生態的保護意識以及所采取的保護行為等,我國新農村景觀規劃的方式可以借鑒“里山”理念中科學有價值的成分,形成以“生態”為中心,“意識”、“保護”、“發展”協同發展的可持續模式,即E-CCP模式(如圖1所示)。E-CCP模式重點在于:意識,對于新農村景觀規劃的參與機制問題,核心在于村民和政府兩者對待農村景觀規劃上的主觀和客觀意識問題;保護,對于新農村景觀規劃中生產環境、生活環境、人文環境、歷史環境等一系列人為、自然環境的保護和延續問題;發展,是整個規劃的經濟重要組成部分,重點在于調節三產業之間的關系以及如何有序發展。

(一)新農村規劃中的生態

生態(Ecology),是指整個村落生態系統。筆者認為整個村落生態系統包括可建設范圍、不可建設范圍和禁止建設范圍。可建設范圍,即居民的生活開發區域,可以根據相應的規劃進行改造,例如房屋、集貿市場、排水渠等;不可建設范圍包括天然池塘、河流、風水林等,但可根據相應規劃進行適當修善;禁止建設范圍包括農田、原始林、天然濕地、古文化建筑等,這些區域不允許人為過度干擾。所以,農村景觀規劃的主要區域為可建設范圍和部分不可建設范圍。

(二)新農村景觀規劃中的意識

意識(Conscious),是指在整個區域內的社會意識、自然意識,包括村民和政府兩方面。里山能得到保護,離不開居住者的參與,也離不開政府對于保護的支持。從破壞到保護,人類經歷過一個“反省”過程,逐漸開始關注環境、景觀、資源、生態、文化遺產的保護,逐步確立開發與保護并舉的規劃理念,明確了居民參與建設的重要性及其參與機制。

(三)新農村景觀規劃中的保護

保護(Conserbation),主要是指對于整個生態環境、居住環境、人文歷史遺產等的保護。目前,我國新農村景觀規劃缺乏地域文化特色。而查閱“里山”的相關資料可以發現,幾百上千年的文化傳統與生產生存方式在鄉村中仍然延續著,這是故鄉情結的體現,也是在現有城市化背景下對原生態的最大保留。對“新”的認識是基于“舊”的定位,“新”與“舊”可以是對歷史文化、建筑景觀、生產生活方式的再認識,所以在規劃建設中應該考慮不同群體的存在方式,為他們營造個性化的生活空間,而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就是對一些具有自然狀態與文化元素的存在物進行合理的保護。

(四)新農村景觀規劃中的發展

發展(Progress),是指各產業的發展。發展并不意味著以破壞生態環境作為代價。以日本京都瀨屋縣內1970年至1995年里山內的主要土地和景觀多樣性為例,保護原始森林、分散土地使用、擴大人工林面積、恢復退化生態系統、營造人工景觀等,從單一的自然景觀擴大到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融合的形式。在保護和恢復村落生態系統的同時,也增加了當地居民的經濟收入,顯示出科學合理的村落發展生態理念。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城村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久久综合亚洲色社区 | 日韩综合在线视频小说 | 激情综合五月天开心久久 | 亚洲日韩在线a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码 | 在线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