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來,櫻花滿樹。一趟異國鄉村之旅,為了櫻花,也不全是櫻花;為了鄉村,也不全是鄉村。于鄉村處,看櫻花,看菊與刀的風土與人情。
走進日本,恍然間便與鄉建專家口中的六次產業接上了。這里有大量的鄉村驛站。它既是一個市集,提供就近村民一些便利服務,又是城市跟鄉村的橋梁,是農產品交流、交易的場所,農村的一些農特產品在市場上輸送出去,大大地方便了城里人。這種輸送,農民有相對的主動權,有特定的一種權益。節假日外地來的游客大量地在這些驛站里留滯,就會發現這些地域的一些產品,農民就能賣個好價錢,然后再去開發更多的特色產品。這樣就產生了一種比較好的聯系的循環。
現在的日本,依舊能夠找到《菊與刀》描寫的影子,尤其是在入住農民的家庭旅館的時候。酒店里陳舊的電器、全日式的料理,還有擺在窗臺某處的插花,無不提醒我們,這里是日本。區域環境使然,日本人骨子里就透露著節儉,飯菜都是按份來提供的,量非常少,但是品種很多。房間并不奢華,但是很溫馨。酒店里最豪華的設施應該算是酒店里的幾個溫泉,但是溫泉的設置也很簡約。最讓人感嘆的是里面的小園林做得非常精致,確保每個人的私密性,同時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讓人與自然無限貼合。
老板娘83歲了,已經在酒店里工作了30多年。其他的服務員都是本村的村民。服務員的平均年齡是75歲。他們的服務很到位,從游客進入酒店到離開,整個高山市的活動民宿主都會協助,安排車輛,陪同參觀,把游客的整個行程安排好。他們會提前把地圖準備好,把游客要去的幾個點用紅筆標注出來,提示哪一個節點上游客干什么比較合適。這樣的妥帖與細心,哪有游客不為之動容呢?雖然年紀很大了,但是老人們都表示,只要可以,愿意一直工作,因為工作于他們,已經不是單純的勞動,更是一種成就,是生命價值所在。
既然來了,總得去看看當地著名的景點,我們選擇了小京都古街。小街最引人注目的是檔口,每一個檔口都標明著從明治維新時期就保留的名字。這些檔口有些是做糕點的,有些是茶藝鋪。每一個店鋪里都有牛肉和酒。高山市以生產酒跟牛肉為主,而且標注得很清楚,比如會標注酒廠建造日期、老地址等,以前的信息都會在最顯眼的地方標注,展示出它工藝的悠久。這里有少部分人會中文,交流起來也比較便利。日本人的營銷手段比較獨特。比如,為了吸引游客,賣筷子的店里會組織員工在游客購買的筷子上刻上中文名字,許多游客會為了這種紀念價值去購買。
我們的下一站是白川鄉合掌村,它是世界文化遺產。這個村子保持它原有的風貌,是一個鄉村旅游的典型村莊,它巧妙地利用了它的雪景和世界文化遺產,把旅游做到了極致。
那里的幾乎每一幢房子都不會賣,除了戶主自己做成民宿以外,進入他的每一寸地方,都需要付費。通過在里面做展覽收費。展覽的內容主要是村的歷史、家族史和農耕文化。那里的農耕方式還是很傳統的。包括肥田的方式,都是最早的農耕方式。他們的農業用具,和我們山里的那些農村一模一樣。
到了白川鄉,就不能不說自然教育學校。白川的自然教育學校原來是豐田的,是由豐田的創始人辦的一個培養員工的機構,現在主要是培養孩子對自然的認知。它通過體驗式的方式包括到山里認識植物,教給孩子最根本的就是人和自然的融合,在孩子成長的初期,并不是關在書本里的狀態。要求孩子在學習時必須有家長陪同,和家長一起成長。這里的收費其實挺高的,暑期提供教育的費用包括住宿,一個孩子每天近3000元。
由于這個村本身是一個世界文化遺產,它的每一個村民、每家每戶都成了小景點。
在同村民的閑聊里得知,合掌村原來有3000多名村民,現在實際居住在村里的不到1000人,村里除了老人還有每一戶人家的長子,他是要回來的。長子要回來繼承這里的產業,如果不回來的話就把繼承權給第二個孩子。因為這里是世界文化遺產,所以任何東西都不能隨便動。二十二年前合掌村評世界級文化遺產時,很多村民也沒法接受,現在大家慢慢地接受了,帶來的效益也非常可觀。在合掌村,有從來沒有離開村莊的村婦,也有從城里返鄉的農人,現在還有一些正在返鄉的青年。在村里工作工資是9000到1萬元人民幣,在東京是1.3萬元左右,因為在城里工作壓力非常大而選擇回鄉的人特別多。不過年輕人比較喜歡東京的熱鬧,還是會選擇出去。這些年回來工作的工資都在逐步增加。
合掌村的建筑,從使用價值上來講,這里的居民大多有改變它的愿望,但是因為它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不允許改動。政府出錢要修的,農民就隨政府的心愿。這些建筑通常四十年翻修一次,翻修的成本很高。
通過幾天在日本的考察,給我的啟發有幾點。第一,老齡化問題,日本其實在農村老齡化問題上跟我們國內沒什么區別,留守在農村的基本上是老人。但是日本農村的老人發揮的能量作用是不一樣的,他們有創業的激情和快樂,去尋求工作,創業的氣氛很好。第二,日本的教育,日本的教育是從根脈開始做的,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從禮節素養方面來講,我覺得我們和他們最少有50年左右的差距。舉例來說,在高山的時候,因為手機壞了,我到他們的商店里去買手機,由于屏幕沒有中文,我在同他們交涉時把錢包弄丟了。當時,我把錢包放在商店交接臺邊一個臨時休息的凳子上,忘了拿走,過了大概50分鐘左右,等我回去找的時候,這個錢包還在那兒。我覺得,這在國內是無法想象的,因為錢包里放著大量現金和卡。我到日本的第一天我們在問酒店的時候,有一個日本的婦女直接把我們帶到酒店。這里的主人給人一些方便,卻盡可能不去麻煩別人,這樣主導的教育意識也給了我一個非常大的啟發。第三,不得不說日本的垃圾分類。日本的垃圾分類是非常細致的。每一個地方都做,白川的垃圾分類也做得比較好。比如,自然教育學校,由于來的孩子比較多,就在街邊特意放了一個塑料袋來裝孩子的紙尿褲、尿不濕。其實在日本很少有我們農村那樣隨處可見的垃圾桶,特別是公共場館,都很少有公共投放的垃圾桶,它盡可能地讓你減少這些垃圾,其實就是讓你帶著垃圾到投放點,或者帶回家。第四,他們非常節約。他們的任何東西都不會浪費,就算是一些寫小紙條的紙,他們都是寫了還會再寫,餐食不會隨意倒掉,在農村也是一樣。關于誠信的問題,我們國內有時會出現一些欺客的現象,在這里的農村就不會,任何東西都明碼標價寫得非常清楚,也沒有什么討價還價的事情。此外,日本的傳統文化保護得很好。他們的農協也有特色,農協有自己的超市,超市之間很多聯系。農特產品都在他們自己的專賣店里銷售。
日本農村跟我們的共性是見不到年輕人,但是他們的農村去的都是年輕人,所以農村還是有生命力的。因為年輕人去農村就必然要形成消費,農村有這些收入來再延續建設,就建設得更好。
當然,每個民族的性格里也總有不為其他民族所贊成的,比如他們淡薄的親子關系就讓我這個傳統的中國人不能接受。他們十分強調孩子的獨立性,在孩子十八歲成年之后彼此的來往就不斷減少,子女也沒有贍養老人的習慣。于血緣之親如此寡淡,而又能給予陌生人溫暖,這樣雙重的民族性格也讓我十分詫異。難怪是菊與刀!
不得不承認,這個鄰國有太多需要我們學習的東西,無論是農村發展、農業延伸還是公民素質等方面。千年前,他們拜我大唐為師,現在在某些方面確實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留給國人的,不能僅僅是滿樹櫻花的絢爛,更應當是那份努力追趕的勇氣。學習、學習、再學習,應當是旅程之后反思的所有意義。當然,我們也有我們的那份小美好、小確幸。
(作者系浙江省義烏市何斯路村黨支部書記;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鄉村發現》2020年第1期,此為原稿,與書刊有出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