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有余】
帶著不用繼續回到鄉村生活的心情,為了個人情懷,希望鄉村一直存在下去,那只是濫情。
春節期間,從農村走出來的精英從大城市回來,感慨一番,然后又火急火燎的趕回城市上班了。
鄉村生病了,年輕人跑了,田地沒人種了,認錢不認人了,互相攀比了,文化割裂了,子女不孝敬了,媳婦兒們搖著微信集體約炮了……凡此種種感慨,頗有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意思。
在從農村出身的我看來,農村的文明和進步日漸一日,問題不是現在才有。我老家是河南中部的一個普通村落,距離城市有15公里,具有一定代表性。
認錢不認人是進步。
以前農村干活兒互相幫襯一把,現在“沒錢你就不要開這個口”,但是農民并沒有因此而生疏,反而干得熱火朝天,給人打工相當于將閑暇時間儲存下來,他日需要別人幫忙也可以雇人,更為公平,經營不善者也可以將土地承包出去,靠打工維生,收入反而比以前更高。
以前建房屋都是鄉親們幫忙,現在承包出去,效率更高,因為臨時拼湊的隊伍畢竟還要磨合,還要到處找生產工具,很顯然現在建房屋更容易了。
對父母不孝順的家庭在我小時候就普遍存在了,婆媳關系矛盾,兄弟不和甚至父子不和一直存在,城市里婆媳不和也一樣多。
不過因為城市居民居住分散,家庭矛盾被掩蓋下來,長時間聚一次就是不和忍忍也就過去了。城市老人有退休金,不用孩子養老,還是孩子的搖錢樹,所以被溫情脈脈的面紗遮蓋。
至于性關系混亂,也不是現在才有,而是一直如此。城市中這種情況只會更為嚴重,農村性關系混亂,不過是城市的投影而已。
農村一直就沒怎么好過,30年前我就看到父子打架、群斗、婆媳爭斗,偷雞摸狗,互相傾軋。
現在農村人不養雞,因為院子都水泥化了,雞隨便拉屎太難看,就是圈養氣味也難聞,所以大多數農村人也吃不到土雞,想吃雞要買。由于同樣的原因,也不再喂豬了。
以前院子里種上速生樹木,可以賣錢,現在都是種上果樹,因為地面硬化怕樹根破壞,也因為賞心悅目。
從著裝上看,年輕人追趕時尚,女兒已到了出嫁年齡的大媽們也頗敢穿,四十歲這一代普遍受過初中教育,外出打過工,眼光和品味都在提高。
此外,喝酒的時候不怎么勸了,空調冰箱悄然進家,家里裝地板磚了,裝了太陽能可以經常洗澡了。
不過,從城市回來的青年們還是感受到差距,他們描繪的鄉村圖景令沒到過鄉村的國人動容。有人覺得有義務開出藥方,治療一下鄉村問題。
但在我看來,鄉村有自己的宿命,解藥只是添亂。
農村人結婚,女方要求男方在城市里買房,這就是清晰的信號,即使這一代不住在城市,那么下一代也會去。到時候,多數農村將不復存在,還用開藥方嗎?
不是農村不好,而是城市更好,在城市里更賺錢,城市生活更便利。
所有建設社會主義美麗新農村的努力,不過都是在浪費財力,10年前農村人蓋新房還可以理解,因為既可居住又可用來展示,可現在再蓋新房就沒有意義,未來只能是人去樓空。
前幾年河南、山東等地為建設新農村,在農田蓋幾棟樓房,希望將農民遷往樓上,新樓已蓋卻沒人愿意上樓,與此同時到城市中買房的大有人在,這是因為違反了客觀規律,鄉鎮政府所在地經濟都已破落,農村資源順著便利的交通向三線以上城市集中。
我所到過的一些河南地區,政府花錢將山上居民搬遷下來居住,生活質量有了飛躍發展,如果將錢投在山上,山民們永遠不可能享受這種便利。
順著這條思路就可以發現,城市擴張一直是對的,房地產過剩只是暫時的。不少人嘲弄政府補貼農民買樓,是為了讓農民解決產地產過剩,嘲笑者最終會發現,購買城市樓房而不是在老家蓋房者將會受益,這種引導是正確的。
應該做的是給城市開藥方,怎么以更從容的方式接納新居民,規劃更多居民區,建設更有規模的公共服務設施。
帶著不用繼續回到鄉村生活的心情,為了個人情懷,希望鄉村一直存在下去,那只是濫情。每個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這個愿望的解決辦法是城市化。
(作者系證券時報記者)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證券時報2016年02月22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