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春節假期已經結束,這一次回鄉之旅是不是又有頗多感觸?老家是不是又變樣了?對老家對童年對父輩的記憶還在嗎?
春節假期,思想潮發布了“回鄉見聞”的征文,獲得不少朋友的支持。今天起陸續推薦其中頗值得一讀的幾篇。
——90后“農三代”回鄉思考
每至春節,大報小報的記者都會參與一項名為“新春走基層”的策劃,說白了就是讓記者們假期也別歇著,動動筆頭防止年后稿荒。每年的新春走基層,農村題材總是挖不盡的“大頭”,但城里記者真的能讀懂鄉村嗎?作為“城里記者”的我向大家坦誠“交代”我是讀不懂鄉村的。
城里的記者讀不懂農村,筆者在三線城市城市長大,十八歲后一直在二線省城生活。今年是工作后首次回鄉替父母參加小表姨的婚禮。帶著報社新春走基層的任務我來到了母親出生的地方。
村里的房子很漂亮,大多數人把一輩子在外頭打工的積蓄都用來建房子,但令人尋味的是,這些漂亮的房子一年到頭只有春節的那個禮拜才最熱鬧,其他時候房子里只有老人和孩子,等寒假一過孩子又去城里上學了。很多人都覺得自己的歸宿在鄉村,于是不管在外頭受多少罪也要給自己在家鄉修一個能夠衣錦還鄉的地方,但他們的下一代似乎很喜歡城市的生活,已經于鄉村緣分漸行漸遠。
也許房子的監工幾乎都是家里的老人,所以常常出現中西合璧古今共賞的奇觀,每棟房子上都綴著一顆紅星,每戶人家里總少不了一幅毛澤東照片。
回到農村過年的年輕人里,過年回家有兩種人,一種是在外的打工者,他們當中的大多數沒有太多文化,出門在外做的都是些簡單而又依靠體力的活兒,回鄉過年是他們一年中最為放松(至少在體力上)的時候,回鄉的他們似乎從主人變成了客人,一切過年事宜都由父母提前準備好。
還有一種是在城市扎根的鄉村之子,他們當中絕大部分是通過讀書升學留在城市工作生活,他們歸宿已不在鄉村,在這片土地上除了父母,其他牽掛甚少,相比前者,他們與鄉村的隔閡更大,面對鄉鄰間的詢問,他們除了以尷尬的笑容回應外,別無他法。畢竟那條曾經與鄉村血脈相連的精神臍帶已隨一點一點割盡。最后消失于城市與農村的界線中。
春節的七天里是留守的父母最歡樂的時光,過去一年中,只有他們帶著孩子住在漂亮的大房子里,居住空間的增大,也讓心里變得更空,但春節,孩子回來了,房子不再空蕩,心里的空白也被填滿。老人們費盡心思讓孩子們回鄉的日子能夠舒適些,不惜花大價錢把自己根本不會用的“互聯網”牽回家,卻沒想到這張原本為了拉近距離的互聯網卻把自己和孩子的距離拉得更大。老人們無法理解為什么孩子們情愿在路由器旁找一個信號好的位置搶幾塊甚至幾分錢的紅包也不愿下樓陪一年未見的父母烤烤火,聊聊家常。
春節里喜憂參半的是小孩子,留守在農村的孩子們自小跟著祖父母長大,隔輩親加上父母不在身邊,讓爺爺奶奶格外溺愛孩子們。留守的孩子們對于父母的態度是復雜的,孩子天性是渴望父母之愛的,但你讓他們面對著一年到頭甚至幾年到頭都見不到幾面的父母,他們的情感又是陌生的,再加上父母的管束可能更嚴,要求也許更高,甚至會清算過去一年他們犯的錯。這樣的父母讓孩子們又愛又怕。
現在的鄉村里,讀書已不是離開家鄉的唯一出路。“農二代”、“農三代”比起父母來更易接受新興事物,他們奮斗的中心也不再是為自己在農村修建一個“歸宿”。此刻鄉村的漂亮的大房子只是興盛的假象,再過二三十年,鄉村會隨著年輕人的出走而沒落。
城里的記者讀不懂鄉村,即使他們在這片土地出生、成長,但城市生活已將你與鄉村永遠分開,不是他們太俗你太雅,而是你們根本不在一個次元。
要讀懂鄉村就要讀懂它的痛,要與它同呼吸共命運。回鄉幾日即使能看到表象的變化,也很難透過現象究其本質。
本文作者丁藝是媒體人,家鄉:湖南。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思想潮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