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們用一天的時間來聊聊一個村的故事,一個村長對話三個專家,或者是村支書,鎮干部談談村鎮關系,一起談談未來十年的村鎮愿景是什么?
第一期村鎮長沙龍
概述:“村鎮長沙龍”是一種談話方式,還原村鎮本來的一體關系。這個嘗試起源于我出版《中國人的自覺:費孝通傳》后,期待找到一種與鄉村對話和體現自覺的方式。有幸與四川朋友陳炳剛等結緣后,我們自覺合流到鄉村建設的新探索上,這是匯流成川、匯川成海的一種闡釋吧?沙龍限額二十人,都是我熟悉的朋友,我們相約在一個春風吹拂的日子:2016年3月13日,相聚在京城CBD。有兩位正處級掛職村支書的朋友也被吸引而來。
現在的城里人看鄉村,猶如看野花野草,可有可無的,可是野百合也應該有春天。有的人相信真正的家園在鄉村,不在城市,我們因為追求家園而相聚在一起,尋找鄉村文明復興的希望。遠在西部邊陲的四川,自古有少不入川的說法,而今因慢生活而著名,最有可能成為理想的家園,勝利鎮云華社區(可惜幾年前被去掉了村名)參與首期沙龍,會不會是一個慢社區的先行者?
我們用一天的時間來聊聊一個村的故事,一個村長對話三個專家,或者是村支書,鎮干部談談村鎮關系,一起談談未來十年的村鎮愿景是什么?走什么路經可以到達?依靠什么建設性力量?我們這個沙龍有一個傾向,希望發現“內生的、生態的和多元的”力量,走文化建設之路。我們既然是沙龍,就不擺桌簽和排座次了,類似于圍成一圈的圓桌會議。
有30年村官歷史的村支書張文德,用四川方言講述他的村子:他們那個生活的地方,在三國時期做過蜀國的牧馬場。從分土地(責任承包制)開始,那幾年村民對土地是有感情的,也離不開土地;后來很多人外出打工,離開了村子和土地;這些年來,青壯勞力在周圍的城市打工,不少土地反而撂荒了。
村子在雙流機場附近,被阿里巴巴征用了600畝土地做物流基地,拆遷時有些家庭不愿意配合。過去的新農村建設由縣級政府負責,現在下沉到村子負責,我們還沒有什么經驗。全村有四千多人,處在縣城邊緣,因為機場在附近,屬于限制開發地帶,保留了村莊田園地貌,有的村民開了農家樂。
為了降低機場跑道的噪音影響,現在轉移到一個地方重新做村莊的規劃建設,外觀選擇川西風格,房子已經建起來了,但是節省的土地指標財政上沒有兌現,后續資金存在一些困難。
村子有900多位老人,人口老齡化問題比較嚴重,當地有一些土特產辣椒,成立了合作社,產業發展也有困難。下一步怎么發展,想請各位專家幫忙出出主意。
顯然,這個介紹版本與常規的成績介紹不同,在于通過多談問題,以推動雙方的討論。這是村鎮長沙龍的要求。村支書談論的變化,是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洪流下發生的鄉村衰落:空心化、老齡化和土地撂荒等等。
我們必須回答一個問題:鄉村是繼續承受社會、生活地位的下滑,還是探索未來文明的發展?歷史決定了中國人的選擇:再次形成新的文明。我們的專家團隊有國家行政學院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張孝德、資深文化專家沈平、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委員會秘書長李華東、書院中國基金會執行秘書長畢曉倩,中央電視臺總編室李勁松和《中國人的自覺:費孝通傳》作者李昇明,展開與勝利鎮云華社區的一番對話。
文化對話等于多講真話,村鎮長沙龍是一個以文化為中心的場合,我們這樣去探索村鎮的發展,態度是建設性的,這是創辦沙龍的意義所在。我們傳統的中國文化本質是超越對立的,放棄西方文化那種從黑暗走向光明的對立原則,這也是一種文化自覺。在首期的沙龍,文化討論升溫后,氣氛漸入佳境,這里收錄部分嘉賓的觀點。
李華東:走訪了很多鄉村,覺得關鍵的問題是文化問題,發現了文化,才能保護文化。
張孝德:應該尊重村民的選擇權,搬遷不能只為資本說話,漏掉了搬遷還有社會成本。
沈 平:希望人人有家可回,現在胡同的家回不去了,過去的歷史怎么樣是有道理的。
畢曉倩:我們做文化的傳遞者,過去的想法是挑水入戶,現在覺得也要去尋找水源。
李昇明:我們對農民的認識存在不足,從抗戰以來,農民付出的太多,得到的太少。
郭曉光:帶著政府任務去鄉村扶貧,想多做點文化發展的事,依靠文化發展是否太慢?
陳炳剛:鄉村復興有文化問題、人的問題和社團問題,還有官員回不了鄉的問題。
瞿懿雯:體會了北大校園和基層社會是兩個世界,需要轉變思維才能適應。
張文華:我們村的目標是“業興、家富、人和、村美”。
王 剛:把太極文化運用到生活中去,才能真正體現出太極文化的魅力。
姚建俊:鄉村的文化基因如何表達出來,超越了鄉村的能力,需要社會力量的幫助。
下午轉入討論后,資深媒體人易久琦帶來財政部PPP項目的法律顧問宦途軒和大唐電訊的宮延偉等朋友,幫助詮釋混合所有制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方向選擇。
中央機關工委秘書張力、河北邯鄲市老干局局長郭曉光、九派智庫王龍泉、中荷農聯盟負責人姚建俊、云臺山太極論壇發起人王剛也紛紛對鄉村建設建言獻策。
和外面的藍天一樣,沙龍的討論是干凈的,張力說他把邢臺的扶貧村當成第二故鄉了,準備在那里呆20年,贏得了大家的鼓掌,我們的話題轉入到如何期待建設一個美好的家園。
什么是美好的家園?勝利鎮的鎮長助理瞿懿雯做了歸納整理,勾畫出一幅云華美麗新村的圖畫:把新村建設成“家園”--有優美的居住環境,便利的生活設施,房前屋后有瓜果蔬菜、鳥語花香;有濃濃的鄉情和人情味,以農村特有的鄉村氛圍和休閑生活,形成鄉村美好的人文關系;有存在感和價值感,無論是村民個體還是鄉村自組織,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角色;有良好的民風,寧愿發展慢一點,也不要破壞樸素的民風、善良的人心。
如何去實現呢?把鄉村問題放在一個籃子來考慮,比如文化斷層問題、全村有900多個老人和缺少產業發展等三個問題,張孝德老師建議把老人當成農家樂的主人,成為鄉村文化傳承人,農家樂的菜可以吃也可以買,同時解決土地撂荒問題。這是方法之一,可以讓老人找回尊嚴和地位。
當一天的交流結束時,大家感覺意猶未盡,我們和勝利鎮陳炳剛副書記約定,將在云華社區建設一個鄉村書院,大約在五六月選擇一個時間,在當地進行現場討論和落實鄉村建設的事情,讓“村鎮長沙龍”真正起到一個建立智力輸出渠道的作用,成為鄉村建設的服務產品。感謝勝利鎮和云華社區的朋友,感謝參與沙龍的全部朋友,播下了一粒文化的種子。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九派開元智庫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