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精準扶貧如火如荼,各地各部門響應組織號召,選派優秀干部掛職農村鍛煉,進村入戶專職脫貧攻堅,掀起史無前例的“拔窮根”運動。然而,個別地方,部分下派干部浪費深入農村了解“三農”的大好機會,抱怨、浮夸、心高氣傲,掛職如掛名,工作搞形式走過場,甚至來往公車接送。
筆者注意到,扶貧干部“走過場”花樣多。有的干部,“身在曹營心在漢”,總找機會往城里跑。對農村田園印象淡漠,與農民形同陌路,掛職大半年無法沾染鄉土氣息;有的干部,巧借掛職名義,到處爭取批資金、搞貸款、拉項目,搞脫離實際的扶貧,肆無忌憚地往自己臉上貼金;有的干部,曲解組織意圖,奉行陽奉陰違,認為掛職農村是提拔任用“走過場”,脫離實際自吹自擂,八面玲瓏巧舌如簧。
掛職農村是為了接地氣,防范脫離實際。沒有經歷基層的艱苦磨練,干部就缺少對普通群眾生活的親身體驗,缺乏對群眾的深切感情,這是要脫離群眾的危險信號。所以,無論身心兩處的掛職,還是功利心切的掛職,都不是接地氣的初衷,注定在農村生不了根,發不出芽,得不到群眾的擁護。
掛職農村是組織拋出的“橄欖枝”,但絕不是仕途進退去留的“壓艙石”。各行各業的工作,實干是業績的保證。投機取巧贏得了一時,贏不了一世。扶貧路上,只有深入農村顯身手,同群眾一起摸爬滾打,才能理清治國理政的頭緒,提出經濟社會發展的精謀良策,使個人政治更加可靠、業務更加精湛、作風更加過硬,贏得群眾信賴組織認可,才能在仕途上脫穎而出。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農村脫貧是全面小康的重要底線目標,是嚴峻的“最后一公里”。解決這“最后一公里”,寄望扶貧干部們能沉潛農村,因地制宜解決好通路、通水、通電、通網絡等問題,籌措資金支持公路、鐵路、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做好千差萬別的貧困群體幫扶,實現系統謀劃分類扶持。要做到這些,扶貧干部們要既來之、則安之,收緊浮躁情緒,真心實意為群眾謀發展、找出路。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執政為民的傳統。做好脫貧攻堅,靠“紙上談兵”是不行的,必須深入實際“看真貧、真扶貧”,虛心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總結推廣基層實踐經驗,找出窮根對癥下藥,使政策和工作符合實際,讓精準扶貧落地生根。如此,決勝脫貧攻堅,實現全面小康指日可待。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