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理工大學啟動“暖心飯卡”項目,和其他捐助方式不同的是,該校教育基金會通過數據分析,每個月在食堂吃飯超過60頓、一個月總消費不足420元的,被列為受資助對象。該校采取直接將補貼款打入學生飯卡的方式,學生無需填表申請,不用審核,大大照顧了受助者的自尊心。(3月25日,新華日報)
這樣的捐助方式讓人耳目一新。長久以來,捐助者總喜歡去辦個捐助儀式。一來,廣而告之他們的善舉;二來,行監督之名。如果是在高校里面,便有一系列的審核程序。個人提交申請請求,附上民政蓋章的貧困證明。每有一個資助項目下來,學生都需提交申請請求。審核結果需在院里公示。院里公示的效果與捐助儀式的效果是一樣的,都讓其他人知道了受資助人的身份。而大學生是極其重視自己自尊心的一個群體。有很大一部分人,即使他們的生活狀況很差,他們也不愿去申請助學金,因為貧窮這頂帽子扣在頭上,很是不舒服。莫欺少年窮,做不了“官二代”,他們各個都在努力成為“富一代”。
筆者曾看過一張舊圖,是關于“慈善大王”陳光標的。陳光標在云南盈江地震災區行善時,讓受災群眾手舉200元捐款合影。合影中,只有陳光標一人笑容滿面,而其他人面無表情。網友口誅筆伐陳光標的行為,認為這是暴力行善。指責陳光標以犧牲受助人的尊嚴來獲得自己的滿足感。陳光標回復,暴力行善也是行善,總比不行善來得好。
筆者認為,損傷了他人自尊的行善行為就相當于緩慢“謀殺”他人的健全人格。每個人都有自尊心,而自尊心對于一個健全的人格來說很重要。傷害他人自尊的行為不可取。因為傷及了他人自尊的同時很有可能挫敗他人的意志,對他人的精神世界造成創傷。被傷自尊的人或許會將這件事記很長時間并將它視作自己的恥辱經歷。
筆者很贊同南京理工大學教育基金會的做法,這樣的扶貧工作可以稱作是用時下流行的大數據來進行“精準扶貧”。這樣的局面亦是雙贏,既照顧到了貧困生的自尊心,又為他們及時送去了幫助。這無疑是極富創造力的行為。南京理工大學的扶貧工作也是走在了各大學的前列。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張家界在線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