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農耕社會的生活方式是人與土地打交道,脾氣溫順并不能帶來額外收益,所以人們的脾氣和性格更加貼近自然狀態。而工商社會是交易社會,其生活方式是人與人打交道,交易者出于趨利避害的本能,更傾向于和脾氣溫順的人開展交易。因此工商社會有一個現象:脾氣越好的人越吃香,即人們平時所說的“和氣生財”。適者生存,在工商社會里久受熏陶的市民,其脾氣普遍比鄉民更加溫順,這并不是二者基因有什么差別,而是經濟激勵機制在起作用。
我們去的地方多了,都會慢慢發現:城里人普遍比鄉民更加溫順。上海、廣州、香港、臺北,新加坡……這些商品市場發達的城市,它們的市民普遍地、明顯地比鄉民更加溫順、更加有禮貌、更加好打交道。例如說在上海和廣州,你想惹惱一個本地市民、與TA當街打一架,是很不容易找的,在臺北和新加坡,那就更難找了。
這個現象不但存在于華語世界,就算在東洋西洋,同樣也存在,你比如說東京的白領顯然比北海道的漁民更加溫順;紐約的市民也毫無疑問比西部的牛仔更加溫順;法蘭克福的市民也普遍比德國的鄉民更加溫順……總之一句話:城里人普遍比鄉民更加溫順,這是人類世界的一個普遍現象。
可是,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別呢?城里人的基因難道有什么特別之處嗎?顯然不是,城里人也是從鄉下來的,至少其祖上也是從鄉下來的。那么,為什么鄉民進城之后,快則二三十年,慢則一代兩代,其脾氣性格必然會變得更加溫順?到底是什么造成了這種現象呢?
我們要知道:人是一種經濟動物,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從“經濟”兩個字入手,去觀察大千世界的各種現象,我們往往就能掌握看透人類社會的密碼。“城里人為何更溫順”這個問題,也不能逃離經濟規律,問題答案的密碼就在于這四個字:經濟激勵。
讓我們從城市生活中的一些片段,看看城里人是怎樣從自然狀態,一步一步變得溫順起來的:
我們平時在招聘員工的時候,會感覺到某些應聘者的脾氣不好、態度不夠謙恭,于是我們會將這些人篩掉,而傾向于選擇那些笑容可掬、性格溫順的應聘者。被篩掉的人釘子碰多了,TA們就會自我反省,在下一次應聘的時候,TA就會學習微笑、迫使自己變得溫順,以適應市場。而被錄用的人則會在心里面進一步激勵自己:原來對人態度溫順是有好處的,所以今后我要更溫順些。長期以往,這種市場激勵機制就使得職場上溫順的人越來越多,而脾氣壞的人則越來越少。
我們平時找餐館吃飯的時候,也會傾向于選擇老板笑容滿臉的那家餐館;別的餐館也許更加好吃,但是老板態度冷酷、說話不客氣,三思之下,我們還是不愿意去,因為沒有哪個消費者是喜歡受氣的。久而久之,待客有禮、態度溫順的餐館,其生意越來越好,而對客人板著臉、態度欠佳的餐館,其生意就會越來越差。于是在城市里,和氣的老板越來越多,而兇狠的老板則越來越少。
我們平時在商場消費時,碰到態度不好的服務員,我們會投訴TA,投訴之后,那個服務員往往就會被解聘,然后商場的老板會吸取教訓,他會另招一個態度好的人做服務員,被解雇的服務員回家之后就會反省,日后TA就會改掉壞脾氣、以適應生存環境,于是久而久之,城里態度好的服務員越來越多,而態度惡劣的服務員則越來越少。
這一類現象,適用于城市里的各行各業,時間長了,雖然沒有人明文昭示,但城里的人們普遍在心里都明白了這么一個事:和氣可以生財,逞兇則會丟飯碗。做一個溫順的人可以獲得生存,可以收獲經濟回報;而做一個兇惡的人,在城市里就會處處遭到排斥,無法生存下去。長期以往,這種看不見的優勝劣汰,不言而喻。
我們都知道一個經濟常識: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人們會對增加成本的事情吸取教訓、并努力戒之,而對增加收益的事情,則會加倍去做。這種激勵機制改變了人們的行為,而行為一旦成為習慣,就逐漸演變成性格——城里人普遍比鄉民更加溫順,其密碼就在于這一點,說到底,是經濟激勵,改變了城里人的性格。人,就是這樣一種現實的動物。
而在鄉村,鄉民的生產方式是人和土地打交道,土地是死的,你只管對它使蠻力就好了,你不需要對它溫順,你也不會因為對待土地溫順而得到什么利益,也就是說,在城里迫使人們變得溫順的經濟激勵機制,在鄉村不存在,正因為如此,鄉民們缺乏激勵,他們就不會壓抑自己,所以鄉民的性格和脾氣相對于城里人而言,更加接近自然的狀態。人們平時說窮山惡水通常民風彪悍,大抵如此。
說到這里,答案已經十分清晰了:原來,城里人和鄉民的基因并沒有本質的區別,而是各自的經濟生產方式,決定了彼此的性格。
那么我們進一步追問:城里的人們為什么喜歡和溫順的人打交道呢?我認為主要有兩點原因:第一點:人天生趨利避害,人的本能告訴人們:兇惡的人危險,應當敬而遠之;第二點:人們認為:溫順的人更好說話、更好開展議價,和溫順的人打交道,交易成本更低、獲利更大。也就是說,人們喜歡和溫順的人打交道,一是為了安全,二是為了降低交易成本。
所謂“城市”,就是“城”中之“市”,城市的本質不是樓房,而是市場,人們涌進城市,從根本上而言,是為了交易,要交易就必須與人打交道,與人打交道就存在選擇的問題,選擇溫順的交易對手打交道,交易成本更低。商家當然深諳此道。所以我們在生活中接觸到的客服小姐,她們的聲音永遠都是甜的,而且是罵不還口的,這并非因為她們天生懦弱,而是因為她們深深知道:顧客就是上帝,我和顧客頂嘴的話,就會丟掉工作。這是一個再好不過的例子,說明了即便是一個兇惡的人,在經濟利益面前,TA也會壓抑自己、強迫自己變得溫順,而在經濟生活中養成的這種習慣,時間久了就會在不知不覺之中,重新鍛造了市民的性格。
于是我們可以看到,商品經濟和貿易市場真是一個奇妙的東西,它不但增加了人們的財富,而且還改變了人們的性格。市場竟然可以打磨人的棱角、使人變得更加溫順、使社會變得更和諧。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市場越發達,世界更和平。古往今來那些鄙視商業的文人,他們終生沉浸在琴棋書畫里,卻做夢也想不到:竟然是他們平生最瞧不起的“銅臭”社會,催生了更和諧的世界。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人文經濟學會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