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產業扶貧在一些地方被大力推進,扶貧項目產業化已成為不少扶貧干部的共識。但由于未摸清市場規律,沒有突出地域性、特色性,導致一些地方扶貧產業趨同嚴重,一些農產品、畜產品價格出現波浪式變化,有的甚至嚴重滯銷、爛在地里,貧困戶損失慘重。(2016年5月4日半月談網)
筆者認為,產業扶貧一定要遵循市場經濟的供需規律,立足實際找準地域特色,克服急功近利、盲目指導群眾把扶貧產業做大做強的短視行為。
扶貧必須體現六個精準,即“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確保各項政策好處落到扶貧對象身上。扶貧必須要有配套措施,“分類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就是要求。深入實施精準扶貧,產業項目安排和資金使用要提高精準度,才能讓貧困群眾真正得到實惠,“對癥下藥”方能“藥到病除”。
從目前的扶貧情況看,貧困對象比較明確,幫扶人員選派得力,但一些地方在產業項目的安排上和幫扶措施的落實上,的確還存在短視現象,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扶貧措施、資金使用和脫貧績效的精準到位。比如,有的只是單純注重發展產業,忽視基礎條件在產業發展中的要素保障作用,如水源開發與保護、交通道路建設、產品包裝打造和運輸等等,在條件艱苦的貧困山區,這種基礎性要素的制約影響顯得尤為突出;有的不重視科技支撐在產業發展中的巨大作用,農戶缺乏技術培訓,應對各種病蟲災害的能力薄弱,產業缺乏技術改良和更新,最終適應不了市場需要而被淘汰;有的幫助貧困戶分析和研判本區域產業發展長遠走勢不夠,一窩蜂追逐短期的經濟效益,存在急功近利的扶貧思想;有的害怕面對和解決困難,不愿意主動通過精準扶貧這個大好時機去改變老百姓的固有意識,認為多年來都是在發展某項產業,也有一定的實踐經驗,不如維持現狀,靠天靠地考運氣,而一旦天公不作美,老百姓一年的辛勞就化為泡影。
要解決這些問題,第一,要從干部的扶貧思想上下功夫。國家舉全國之力花大工夫實施精準扶貧,其目的就是要改變以前那種全面開花、遍地鋪開和撒胡椒面的模式,以產業為突破口進行“點靶” 式的扶貧,群眾需要什么,市場需要什么,扶貧就做什么,精細和準確應當成為我們扶貧工作的原則。第二,樹立科學的扶貧態度,主動轉變部分貧困戶“等靠要” 和害怕改變既往的錯誤觀念,從“素質脫貧”和“思想脫貧”上入手,引導貧困戶主動參與,政府的工作是著力于建設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培育農戶脫貧能力,逐步恢復“造血功能”。第三,在確定好項目后,切實做好各種要素保障工作,決不能僅僅看望一下貧困戶,送幾包化肥種子了事大吉,重要的是幫助他們解決在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積極協調專業機構和部門,解決產業發展不能持續,產品運輸不出去,技術跟不上,融資困難等問題。第四,要克服扶貧工程短期見效的錯誤心態,一個地區的產業扶貧必須按照“一盤棋”的模式進行統籌安排,“十三五”規劃明確了時間進度和要求,只要按照既定的目標堅持不懈地走下去,就一定能實現脫貧致富的奮斗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在《攜手消除貧困,促進共同發展》一文中引用了中國古人的一句話:“善為國者,遇民如父母之愛子,兄之愛弟,聞其饑寒為之哀,見其勞苦為之悲”,解決人民群眾的疾苦,始終是執政黨工作的出發點,建立一個國家強盛、人民富足的中國,就是我們脫貧攻堅共同努力的方向。
作者地址:綿陽市平武縣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