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微信公號“X博士”的文章《殘酷底層物語:一個視頻軟件的中國社會》刷爆網絡。此文詳細描述了某視頻APP上各種匪夷所思的內容,比如自虐吃玻璃、鞭炮炸褲襠、十五歲小孕婦、6歲紋身小孩等等,宣稱“只需扒拉扒拉這個APP,就能了解中國鄉村的精神面貌”,并感慨“被遺忘的鄉村”有6.74億人沒人關注,直指城鄉間的對立隔閡。
文章迅速引發爭議。有懷疑這篇熱轉文是APP的營銷軟文,而更多的批評則指出,文章不僅存在技術上的斷章取義,而且本質上并未擺脫“城市中心主義”的視角,是打著關心的旗號妖魔化農村現實。
微信公號“鄉愁影像計劃”發布了《談談X博士的刷屏文——一個視頻軟件的中國農村》一文,逐條分析了X博士文中的一些錯誤和過于鑿鑿的斷言,指出那些自虐、低俗黃段子事實上只是所有視頻中的一小部分,遠沒有作者營造出來的那么觸目驚心。
作者阿謬感到最有疑義的,是X博士在標題和正文中對“農村”的標簽化使用。阿謬認為那款軟件的主體用戶是二三四線城市的人,并且在一線城市也有著大量的用戶群體。將如此復雜的用戶群體統歸到農村當中,并以此立論,是缺乏說服力的,至少是不嚴謹的。
微信號“清華社科研究生”的《“殘酷底層物語”真的殘酷嗎?——對X博士刷屏一文深思》,作者施蘭茶“生在農村,長在城鄉結合部,爾后才進入城市”,認為X博士一文用近乎偷窺的視角看待中下階層群體,期待的是獵奇和制造話題,這難免以點代面、以偏概全,最后不僅把可能彌合裂口,反而會讓自詡“主流”的階層加深偏見,并營造莫名其妙的優越感。
施蘭茶也認為“殘酷”一文摘出的是那些最極端、最具有話題性的視頻內容,相當具有誤導性,而這些“荒唐集錦”連這個APP都不能代表,遑論整個龐大無比的中下層群體。而這種視角背后所反應的態度,對中下階層倒是挺殘酷的。“想要真正了解基層解決問題,如果不能扎根浸潤,起碼應該做到客觀、合理選擇觀測對象,了解具有代表性、廣泛性的事物進行調研,而非危言聳聽、奪人眼球。”
看上去,互聯網能拉近不同地區和階級,可事實上文化與經濟的巨大裂痕愈發明顯,邊緣群體和底層階級這些“失語者”以相當扭曲的形象出現在公眾視野中。阿莫撰文《獵奇、審丑與異化,是看向社會底層和邊緣群體的殘酷目光》,指出《殘酷底層物語》的廣泛傳播并非偶然,從“山歌教”、龐麥郎到張全蛋,“無論剛剛接受互聯網普及的底層如何渴望彰顯自己的生活,互聯網的主流話語權者絕大多數是對農村無知,自小生活在城市里的中上階層”,而對于絕大多數網民來說,平庸無奇的農村景觀并不值得一看,永遠只有最驚奇的景觀才值得傳播。
“X博士”的微信號功能介紹中有言:“在這里你可以看到各種稀有冷知識、黑歷史、酷文化、神人物,從錢學森到搖滾樂,無所不包。”除了《殘酷底層物語》,X博士近日還連續發了《氣功熱:魔幻現實主義在中國》、《核戰爭之后的鄉村愛情》、《黑幫,宗教與鐵銹:憂郁的東北》、《你小時候在公園里見的那些人頭蛇身,花瓶姑娘到底是什么》等奇文。從標題上就不難看出,并不只是廣大的農村群眾在互聯網上有著被圍觀,扭曲的風險,其他不常出現在大眾視野中的小眾文化和邊緣群體,往往也難逃異化的命運。
阿莫認為,諸如此類的文章,盡管打著關心小眾群體的旗號,但多半依舊是以大眾的視角出發,將一些“爆點”作為獵奇的噱頭,選取某些極端和罕見的事例或者私人感受來代表一個群體,完全談不上客觀,更談不上全面,只是指向一種窺探“異世界”的可能——通過對離奇圖景的觀賞和意淫,看客們似乎能夠短暫逃離庸常的平日生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澎湃新聞 2016-06-13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