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鎮化建設,要的是各有特色的“小清新”,而不是千人一面的“高大上”。容納34億人口的小城鎮規劃,顯然已經偏離了小城鎮的發展的軌跡。
傳統城鎮化強調城的建設,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則是以人為本。有些地方一味加大對現有城鎮的投資,土地城鎮化快于人口城鎮化,城鎮公共福利門檻抬高,導致凋敝的鄉村與繁榮的城市并存、“城市病”與“鄉村病”并發,犧牲了農民、農村的利益,拉大了城鄉差距,破壞了人居環境。這種重物輕人、“興城不興業,見物不見人”的現象,違背了城鎮化規律。它與以人為本的理念背道而馳,只能說是低質量的城鎮化。
新型城鎮化要以人為本,首先,要把就業放到一個重要位置上來。農村剩余人口向城鎮有序轉移的動力,來自于城鎮的就業吸引。如果在城鎮不能就業,農村人口必然將流回農村或者以低水平的生活標準在城鎮扎根。因此,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構建新型就業空間才是實現新型城鎮化的關鍵。不能“搶人”時“奮不顧身”,人來了,放任自流。
其次,探索有別于傳統工業化思路的新型業態體系、產業結構和經濟模式,提高農民工融入城鎮的素質和能力,使其勝任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產生的就業崗位。否則,如果農民在城市的就業崗位都是修修補補的擺小攤賣體力,為進城欠了一屁股債的農民基本沒有多少消費能力,這也就使新城鎮活力不足。
再次,政府要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務建設。公共服務設施等建設也會產生巨大的投資需求,而且會帶動更多的效益產生。如果在這方面走出一條新路,將有利于釋放內需,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如果片面追求城鎮化率的數字,延續傳統粗放模式,則會帶來產業升級緩慢、社會矛盾增多等風險。
最后,注意當地人口的多元化需求。此地和彼地城鎮的人口構成是不一樣的,比如有的城鎮進入的老年人口較多,他們的主要需求是養老,這就需要當地政府把養老工作放在一個重要位置;有的城鎮進入的年輕人較多,這就需要把吸引年輕人就業創業作為重要抓手。必須個個都是不同的“小清新”,而不能是千人一面的“高大上”。
新型城鎮的規劃不能都是住房,否則就成了一個超級“臥室”。要更注重“客廳”、“廚房”、“陽臺”、“衛生間”的建設,使之最有效的和諧利用。如果城鄉之間就業、教育、醫療保險等方面由于制度原因而存在比較嚴重的不平等,那么,新型城鎮化就不可能有效推進。
這就需要加強制度創新。
制度不變革,就難以實現人的城鎮化。新型城鎮化不能分別在農村、城鎮兩個領域展開,不能在舊有的城鄉二元結構中打轉,必須與治理體制轉變結合起來,在體制機制改革上取得突破。
這就既要積極穩妥,又要扎實有序,不刮風、不冒進、不搞運動。不能急功近利的單純追求土地的城鎮化、房地產化,而是有耐心有智慧的進行制度創新,以消除體制機制障礙,全面提升城鎮化質量。讓農村轉移人口“進得來、住得下、融得進、能就業、可創業”,使城鄉居民共享改革發展和城鎮化成果。
中央一再強調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明確提出解決好人的問題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關鍵。各地必須認真研究內外部環境和條件的深刻變化,讓城鎮化規劃建設進入以提升質量為主的轉型發展新階段,才能將城鎮化潛在的巨大紅利充分釋放出來,才能真正滿足人民群眾對幸福生活的追求。
作者系千龍網香山評論特約評論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千龍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