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武印象
七月流火,八月未央。
從馬武回來,“花海”“荷池”“梨園”“生態園”“巴渝風”“朝皇寺”“壩壩舞”“幸福水”“展覽館”“采果節”“馬武將軍”“農耕文化”“散文創作交流會”……這些詞匯與圖像,像電視熒屏上的畫面,在眼前不斷地推出,旋轉,翻滾,閃爍,變幻,撞擊,疊加,綻放……
短短兩天,太多的印象,寫點什么呢?
一
立華兄邀約,去重慶參加中國散文學會創作基地啟動儀式,我爽快應允,在微信群發布。一時間,鮮花,鞭炮,握手,笑臉,賀詞,蜂擁而至,刷爆熒屏。
出了江北機場,早有人迎接。一陣寒暄,幾分親切,如沐春風,一路的疲乏與燥熱消失殆盡。
“去哪?”“馬武!”一個好生疏的地名。我好生詫異,滿懷狐疑,中國散文學會創作基地落在此處?
出重慶,上高速,跨江水,越山川,一個多小時車程后,進入馬武。
鄉鎮公路,雖不算寬敞,也不顯平直,但整潔明亮,舒緩有致,像一只農家院里順隨主意喜迎賓客的小黃狗,搖頭擺尾,歡蹦亂跳,引領著我們左回右轉,爬高溜低,在一片翠綠中穿行。
車窗外,一畦畦稻田,高高低低,層層疊疊,擠滿了密密匝匝健壯茂盛的禾苗,在陽光的照耀下,泛出一道道撩人心動的碧光;一片片果園,漫山遍野,枝繁葉茂,掛滿了圓滾滾水淋淋飄香的梨果,逗人喜,惹人愛,還誘人口讒;一排排粉壁黛瓦、整齊劃一的樓房,如雨后春筍般地拔地而起,掩映在青山綠林之中,猶如一幅藝術巨匠精心描繪的畫圖,吊掛在清麗的藍天之下。
在屋前,在路邊,在田壟,在山坡,無論是忙碌的農人,還是休閑的村夫,無論是氣定神閑的老人,還是天真浪漫的孩童,抑或坐在急馳而過的摩托車上兜風的帥哥靚妹們,一個個穿戴應時,裝扮得體,精神煥發,紅光滿面,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我到過許多農村,由于時代的變遷,人的觀念的轉變,在城市與利益的誘惑下,很多人離鄉背井,外出闖蕩,樂不思歸,屋空了,田荒了,菜園子長草了,村落冷清了,哪見有如此豐盈、興旺的景象。
陪同人介紹,在新農村建設中,馬武鎮喊出了“建設美麗鄉村”的口號,利用區位、自然、歷史文化優勢,發展生態農業、休閑旅游產業,突飛猛進,一年一個臺階。山綠了,水清了,路寬了,房子換新了,腰包鼓起來了,老百姓的生活好像芝麻開花節節高,也笑了。
“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此時,我想起了大文豪施耐庵的一句詩作。同在烈日酷暑下,同為鄉壤黎民,現實與歷史對照,又是何等的反差?
后來,我從鎮上的統計數據看到,2015年,全鎮社會總產值12.8億元,農業總產值4.52億元,鄉鎮企業總產值15.8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73元,分別為2010年的1.72倍、1.74倍、2.25倍、2.1倍,5年中年均增長11.45%、11.72%、17.6%、16%,增加之多,增長之快,令人咋舌。
數字是單調的,枯燥的,內容卻是豐富的,殷實的。我想,馬武人的感受也應該是快意的,涼爽的。
二
“到了!”汽車駛過一段鮮花簇擁、彩旗飛揚的林蔭大道,在一座門樓前停了下來。
抬頭一看,一座高大、氣派的門樓橫亙在上,赤柱,粉壁,重檐,雕脊,翹角,氣勢恢弘,美侖美奐。中間,黑底鎏金“從古到今生態園”七個字,行云流水,蒼勁有力,格外醒目;左邊,懸掛著一幅“涪陵廣播電視大學馬武新農村學院”的長匾,牛氣沖天,不知是否名實相符,但崇尚文化倚重教育的眼光和氣度可見一斑;右邊,擠擠密密掛滿了市、區各類文化基地和鎮文化社團組織的標牌,一塊塊金光璨爛,熠熠生輝,令人眼花繚亂,嘆為觀止。
提起文化,鎮宣傳委員何龍飛精神來了。他興致勃勃,如數家珍:馬武文化底蘊深厚,群眾文化基礎堅實,傳統的有地域文化、農耕文化、忠孝文化、馬武將軍文化,現代的有企業文化、休閑文化、果園文化、廉政文化、群眾文體文化……
他饒有興趣地告訴我們,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每年財政安排100萬以上用于文化事業,成立了文聯,下設作家、攝影、書法、群眾文體、地域文化、民間文藝和蘭花等7個協會,共600多人參與其中,什么梨花節呀,采蓮節呀,鄉村旅游文化節呀,攝影比賽呀,詩歌朗誦會呀,文學創作講座呀,聲樂舞蹈培訓呀,文藝家采風筆會呀,風生水起,有聲有色。
一個偏遠鄉鎮,文化活動如此如火如荼,群眾參與的熱情如此之高漲,真是不可思議!
我轉過身來,只見門樓前傲然屹立著6棵大棕櫚,披紅掛彩,挺拔俊秀,猶如5個雍容儒雅、超然灑脫、底氣十足的文化人,一個個春風滿面、氣宇軒昂地站那里,像儀仗隊一樣,熱烈而又隆重地歡迎我們這些遠道而來的賓客!
“暢游散文里,染得一身香。”在鮮花綠葉的簇擁下,一幅頗富詩意的大紅標語,道出了我們的心聲。
我早已被這里濃郁的文化氣息感染、融化和迷醉!
三
到了馬武,非得去參觀古今散文陳列館不可!
鄉鎮設立散文陳列館,這在全國來說,怕是首屈一指,別無它例了。
我們湖南、山東、天津、四川和重慶其他地方的散文作家,顧不得旅途勞累,安頓入住后,稍息片刻,就迫不及待地要去探個究竟,一睹廬山真面目。
頂著火辣辣的太陽,踏著翻滾涌動的熱浪,在紅地毯的牽引下,我們來到了散文陳列館。
陳列館新建不久,設在從古到今生態園內一棟米黃色的小洋樓里,既古色古香,又時髦新穎,既豪華氣派,又小巧玲瓏,濃濃的書香味兒氤氳其中。
館場規模不大,約莫60平米面積,但有效地利用了一切空間。展廳中央,豎立一排展柜,華而不俗,美觀大方。展柜中間,掛著一塊展板,展板上鑲嵌著金光閃閃的文字,為涪陵區名譽主席含山所寫序言,情感濃郁,文采飛揚,一句“以文化人,以書為伴,以藝交友,以詩壯魂。”道出了館設的初衷與期待;展柜兩面,擺滿了從全國各地征集而來的散文集、期刊和報紙,大開、小本,精裝、簡裝,正刊、內刊,還有本地作者捐獻的散文手稿,一堆堆、一沓沓,或躺、或立、或疊其中,像一群青春煥發才華橫溢的少男少女,綻放著笑臉,向我們招手示意。
在這里,作者不論尊卑,作品不分雅俗,只要是敬畏和鐘愛文學,均受到十分的尊重和禮遇。
我好生羨慕,向主人提出,回去以后,一定將我們舉辦的《湖南散文》及本人的散文集寄送過來,存放此處,也來分享一下展示的榮耀和滿足。
展廳四周,是滿壁制作精良油光閃亮的紅木書架,雖大小格式不同,但整齊劃一,排列有序,依次分古代、近代、現代、當代多個板塊,每個板塊之首均配有簡明扼要一目了然的文字介紹,有經典名著,也有新人新作,有精裝文集,也有簡約獨本,有陽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琳瑯滿目,美不勝收,明顯地感覺得到主人對陳列館設計安排的獨具匠心和煞費苦心。
最吸引我的,還是那《馬武文藝》。我走過去,隨手拿起一本瀏覽,是剛剛出版的2016年第2期,封面簡約大方,清新明亮,內分卷首語、采風作品、沙龍作品、情韻走筆、風云掌故、漫筆時鳴等10個欄目,集錦了來自全國各地精美散文詩歌50多篇,內容豐富,品位高雅,文風純正,情文并茂,真不失為一本集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為一體的高品質文學刊物!
不容易啊!我也在與同道們辦刊,個中的艱辛和不易深有體會。從經費籌措、封面設計、組稿改稿,再到校對、排版、付印等諸多環節,既繁瑣又具體,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和心血,沒有一種對文學的摯愛和追求,對文學事業的無私奉獻精神,是決不可做到的。何況,一個鄉鎮的資源和條件十分有限!
幾聲感嘆,一份敬意!
四
馬武的熱,算是領教了。
當空的太陽,火紅,炙熱,令人暈眩,窒息。
馬武人似乎并不理會這些,熱情勝過熱浪,歡樂淹沒了酷暑。
“馬武鎮2016年采果節暨中國散文學會創作基地啟動儀式”在方碑村舉行,像過盛大節日一樣,村民們三三兩兩,絡繹不絕,從村落,從集鎮,從高山,從田園,從四面八方走來。
廣場上,張燈結彩,萬頭攢動,新搭建的大舞臺披紅掛綠、五彩繽紛,喜慶的大紅標語和五顏六色的宣傳展板布滿四周,大功率音響播放出美妙動聽的歌曲,老年秧歌隊起勁地敲起了腰鼓,跳起了歡快的舞蹈,村民們早已聚集現場,歡欣鼓舞,笑容滿面,好不開懷。
這不是一般的鄉鎮集會,有中國散文學會領導的光臨,有外地散文作家的觀摩,有市區有關部門負責人的參加,有明星企業大老板的捧場,還有各家新聞媒體的采訪,可謂群英薈萃,高朋滿座。
九點整,重慶電視臺晴彩頻道的主持人登臺亮相,報出了蒞臨現場的嘉賓。馬武鎮中心學校的孩子們一擁而上,載歌載舞,將一曲喜慶、歡快的《馬武之歌》獻給觀眾,揭開了文藝演出的序幕。緊接著,興隆村、文觀村、樺榕社區、郵政支局、電力公司、群體協會和鎮機關自編自演的節目相繼登臺,有獨唱,有演奏,有舞蹈,有小品,還有情景劇,妙趣橫生,好戲連臺,讓我們目不暇接,大開眼界!
中國散文學會創作基地啟動儀式,涪陵區第三屆梨花節攝影比賽頒獎,在演出中穿插進行,莊嚴而又隆重,喜慶而又熱烈,一個高潮接著一個高潮,臺上臺下笑語歡聲,掌聲不斷,人們早已將毒陽酷暑置之度外,自始至終沉浸在歡樂與幸福之中。
人,不是簡單、低級的動物,不只為吃、穿、住和繁衍而生存,還要有情感、思想、理想和境界,要與社會融合,與未來連接。現在,物質條件優越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決不能忽視精神文化層面的建設,更不能方向迷失、人性晦暗、心態扭曲和道德淪喪。我們需要文化的浸潤和熏染,需要精神的催化和鼓舞,只有喚醒良知,點燃心燈,洗煉生性,才能抵達開闊、明媚的彼岸。
馬武人做到了,我們其他鄉鎮能做到嗎?
這是一道現實的考題。
五
土地,是最具魅力的!
農村,有豐富的物資資源,巨大的市場潛力;農業,亟需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融入,方顯活力。一供一求,一余一缺,揚長避短,化腐朽為神奇,需要眼光、膽識和氣魄。
重慶從古到今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慧眼識珠,盯住了這座“金礦”。馬武鎮高瞻遠矚,氣度非凡,栽種“梧桐樹”,招來了“金鳳凰”。
于是,一個以生態農業與旅游產業為主導,融入文化、宗教等元素,集種植、養殖、餐飲、娛樂、觀光于一體的“古今花海”誕生了!
“花海”,這個詞聽得多了,似乎有點平淡、平庸,加上冠以“古今”二字,更顯得有點牽強附會,搭配不當。名字,只是一個符號,符號里面的內容如何呢?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得親口去嘗嘗。
太陽從東方升起,趁著涼爽,我走出酒店,來到離生態園不足百米的古今花海。
進入大門,穿過一條花紅葉綠的圓拱長廊,是一段水泥澆制下坡路,傾斜著往前延伸。右側,幾節廊亭與一排平房相接,小巧別致,大方整潔,可讓游人從中享受接待與服務;右側,是保持了原貌的山谷,稀稀疏疏長著一片樅林,蒼翠挺拔,虬曲蒼勁;路的兩邊,有幾處展現當地生活實景的雕塑,或打鐵,或磨米粉,或制作瓦罐坯子,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充滿了生活情趣。
走到盡頭,豁然開朗,一片碩大、平整的開闊地。也許是這里叫“朝皇寺”地名的原因,開發者有意安排,在開闊地中央豎立著一座佛塔,莊嚴肅穆,直指云霄。佛塔下,一畦畦花圃排列整齊,像天安門廣場的檢閱方陣一樣,成塊狀向四面展開。方陣里,或高,或矮,或大,或小,或圓,或尖,紅的,黃的,紫的,白的,各式各樣的鮮花,婀娜多姿,色彩艷麗,像一個個美麗動人的仙女,在陽光的照耀下翩翩起舞,競相綻放。
我走進花叢,俯下身來,輕輕地撫摸著那鮮嫩欲滴的花葉、花蕾與花瓣,聞一下、吸一口淡淡的花香,全身心頓時飄浮起來,一種莫名的通徹與快意油然而生。
沿著逶迤起伏的小徑,下山坡,過寺廟,走廊橋,跨水庫,由這山到那山,由此坡到彼坡,在綠蔭中穿行,在花海里蕩漾。山上山下,身前身后,各種熟悉的、不熟悉的,知名的、不知名的鮮花,什么菊花呀,桂花呀,四季呀,玫瑰呀,一串紅呀,三色堇呀,雞冠花呀,金魚草呀……漫山遍野,一山一園,一園一品,千姿百態,爭奇斗艷。
山坡上,有兩位婦女,一長一少,蹲在花圃中除草。“這么早啊!”我走上前去,與她們搭訕。“早點涼快,好做事。”年輕女子有點羞澀,倒是稍遠處年長的大嫂搶著答話。“累不累呀?”問得不是時宜,兩人滿頭大汗,衣背濕了一大塊,哪有不累的,但話一出口,收不回來了。“這有什么累的?”年輕女子莞爾一笑,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你們是公司的員工嗎?”我趁機問話。“非得是公司里的嗎?”有點不服氣的味道。大嫂見狀,趕緊打圓場,告訴我,她們是附近的村民,在這花海里干活的三四十號人,都是打零工的本地人,趁著空閑,早出晚歸,既能賺錢,又方便照應家里,挺合算的。
是啊,農民這種就近打工的方式,比那些拋家棄子遠走它鄉去打工強多了,我們許多企業要是也像重慶從古到今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這樣,拓寬經營的路子,把觸角伸向農村,自身獲利,農民得實惠,實現雙贏,那該多好啊。
“這是什么花呀?”我湊上前,彎下腰,仔細端詳那匍匐在地紅里透紫的“小不點”。“太陽花!”回答清脆,透顯出對花的喜愛。“它是怎樣的一種花?”這花,我從未見過,也鮮有所聞。
提及太陽花,大嫂興致勃勃,打開了話閘子:它株矮,莖短,葉片肥圓,花瓣不大,色彩繁多,紅紫藍黃白都有,這里因觀賞的需要,培育的是紅紫色花種,開放時有一股清淡的香味,特好聞的。尤其是,它有一種其他花完全沒有的特性,對太陽情有獨鐘,一到晚上,或者陰暗天氣,自然閉合,太陽出來,立馬開放,所以取名為“太陽花”。它生性卑賤,極耐瘠薄,隨地栽種,很容易成活,不需上太多的肥料,也不怕火辣辣的太陽炙烤,更不需要花很大的精力去養護,有著特強的生命力和抵抗力。
望著那滿地盛開的太陽花,我感嘆不已,滿懷敬意。它不像菊花那樣嬌貴,也不像蓮荷那樣張揚,更不像牡丹那樣奢華,雖卑微矮小,卻花形美麗,色彩鮮艷,氣味芬芳,不失花的本色和神韻。它厭惡陰譎,抗御黑暗,向往光明,追隨太陽,愛憎分明,光明磊落,具有獨特魅力的心性和品格。它那種不甘沉淪、熱情開朗、豁達樂觀、堅韌頑強、執著奮進的精神,又何尚不是我們所仰敬、追崇和亟需樹立的呢?
從古今花海出來,腦海中閃過一連串名字:馮濤、熊國勇、郭權、張興勝、李毅、何龍飛、陳席…… 如果說,祖國,人民,故土,文化,傳統,時代,是太陽的話,那么,馬武鎮這些普通而又平凡的人物,不就是那古今花海中星星點點悄無聲息扎根泥土朝陽盛開的太陽花嗎?
敬禮,我心中的太陽花!
別了,馬武,你是一篇奇葩獨標的散文。待又一個豐年,我再來馬武,捧讀芬芳四溢的散文新篇!
馬武,一個因散文而生的鄉鎮。
散文,因馬武而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