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脫貧攻堅的深入推進,產業扶貧正成為不少地區從“一次性扶貧”邁向“可持續性扶貧”的首要選擇。不過,《經濟參考報》記者日前在貴州、寧夏、河南等地的貧困地區蹲點調研發現,基層在落實產業扶貧政策過程中,由于缺乏調查研究、作風不實,個別地區產業扶貧扭曲走樣,產業發展隨意性大,缺乏深加工等產業鏈配套,一些制約產業扶貧發展的關鍵節點還需加大破題力度。記者在當地采訪發現,尷尬的產業扶貧現狀甚至讓部分基層干部一聽產業扶貧就頭大,群眾一想到產業扶貧就害怕。(《人民網》9月9日)
產業扶貧按道理來說應該得到民眾的支持和擁護,那畢竟代表著國家向基層民眾的政策、資金傾斜,代表著擺脫貧困的希望,然而,產業扶貧在某些地區卻讓扶貧干部頭大,讓群眾害怕,這不得不說是個絕妙的諷刺。本來是一個對貧困地區的福利政策,到最后卻成了某些領導干部“還大喜功”的政治作秀。究其根本,還是產業扶貧項目的源頭上出了問題。
產業扶貧,關鍵要有一個好“班子”。一個好班子,就是要有一群帶隊伍的人,也就是一個優秀黨支部。“給錢給物不如給個好支部,不少邊遠貧困山區的需求尤為迫切。”說明黨支部在帶領群眾脫貧過程中重要性,他們熟悉當地的經濟環境,懂得基層最需要什么,最缺什么,這是將扶貧項目做細、做強的根本保證。
產業扶貧,還得有一個好“軍師”。好軍師則是指能夠宏觀把握項目的行家里手,可以是科研人員,可以是企業家,在扶貧項目從初級產品到深加工,從產業園區到銷售渠道都要有深入的研究和考察。才能確保扶貧產業在操作中“不變形”、“不走樣”。
產業扶貧,應該有一個好“團隊”。在扶貧過程中,政府是指導者,貧困群眾是踐行者,兩者要相互支持,相互理解。貧困戶參與度低,不能出現“有政府決策沒有群眾意愿”“有項目沒有貧困戶”等現象。
最后,扶貧工作從執行之日起,就應該建立相應的督查機制,項目操作,項目成熟之后的不定期巡查總結。只有在項目藍圖一展開的時刻就全線跟蹤,時時監控,才能保證在項目論證、項目調研、項目落地、項目成熟等各個步驟穩扎穩打,取得實效。
作者地址:綿陽市紅星街98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