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金融機構精準扶貧的對策,筆者有以下看法:
(一)精準管理,創新扶貧開發體制機制。著力構建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進的“三位一體”扶貧格局,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一是充分發揮差別化存款準備金率政策的正向激勵作用,增加貧困地區金融機構的資金來源。改進和完善支農、支小再貸款管理方式,發揮再貸款杠桿作用,調動貧困地區農村信用社、郵儲銀行等農村金融機構信貸投入的積極性。
(二)精準施策,建立農村扶貧金融組織體系。建立分層次、廣覆蓋、高效率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加強貧困地區服務渠道和能力建設,適量增加貧困地區營業網點,發揮物理網點+電子銀行+代理渠道優勢,進一步延伸服務網絡,擴大金融服務覆蓋面,讓貧困地區農戶實現“足不出村”的基礎金融服務。
(三)精準發力,高標準選定金融支持項目。大力支持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貧困地區農業農村生活條件。農村地區尤其是貧困地區政府財力有限,公路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欠賬較多,成為制約地方經濟發展的瓶頸。積極支持特困地區的水利、公路、棚戶區改造和整體城鎮化建設,著力改善貧困地區農民生產生活條件。
(四)精準滴灌,創新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農村生產要素擔保方式。農村“五權二指標”即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水域灘涂養殖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房屋民有權,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指標和耕地占補平衡指標。積極穩妥開展農村“三權”抵押試點,創新“三權”抵質押金融產品。鼓勵將法律法規不禁止、產權歸屬清晰的農村集體房屋、土地等不動產,機器設備、產成品等農村資產都納入擔保品范圍充分激活農村沉睡資產,擴大農業企業抵質品范圍。
(五)精準搭橋,實施智力式扶貧。提供信息支持。充分發揮金融機構的客戶優勢、信息優勢,為貧困地區招商引資提供信息、牽線搭橋,搭建“融資+融智”的創富平臺,幫助當地引進一批“兩型”產業項目,增強發展后勁。大力開展科技培訓。聘請農、林、特、畜牧等專業技術人員,以使用技術培訓為重點、以產業扶貧為目標,培訓新型農民,達到一戶一個科技明白人,積極實施“雨露計劃”工程,提高貧困農民外出就業和穩定增收能力。
(六)精準扶持,推進貧困地區金融生態環境建設。一是加快貧困地區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完善農村信用環境評估體系建設,完善農戶信用信息征集與評價,加快建立貧困地區市場經營主體電子信用檔案,健全針對市場經營主體的信用評價體系。二是深入開展“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以及“貧困地區示范戶”、“農村青年信用示范戶”等創建活動,嚴厲打擊各種逃廢債行為,不斷提高貧困地區各類經濟主體的信用意識,營造良好的農村信用環境。三是培育貧困戶珍惜個人信用的意識。通過警示教育,提醒貧困戶樹立“珍惜信用”的意識,增強個人信用保護意識,當誠信客戶。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