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36個傳統村落正在網上公示,其中2555個已經正式進入國家保護的視野,聽上去似乎是個不小的數字。然而,在已經建立名錄的幾千個傳統村落中,馮驥才發現,“千村一面”的發展趨勢正在形成,“如果失去了千姿百態的特色和活力,傳統村落的保護將無從談起,留住鄉愁,也將是一句空話。(11月24日《中國青年報》)
近年來,筆者也和許多愛好旅游的人一樣,每逢節假日,先是把身邊的風景名勝通游,然后是有選擇性地游覽全國著名的景點,特別對那些具有民族風情的景點情有獨鐘,然而,當過成都的錦里、北京的南鑼鼓巷、上海的田子坊、桂林的陽朔西街等風情街之后,竟然發現:這些地方都有酒吧、炸雞排和工藝擺件,看似各具風情,實則千街一面。
到了貴州的苗寨,湖南的侗鄉,廣西的壯家等民俗古寨之后,竟然也發現了這些少數民族古寨,大多是傍山依水、古香古色的吊腳樓,不少建筑皆涂脂抹粉油漆彩化,把大半具有民族特色的東西淹沒了,而且建設景點的做法也千村一面:同樣的騰籠換鳥,把原住民遷走;同樣的開店招商,而且各個古村落旅游景點里開店的人所賣的商品也是一樣的,云南麗江和貴州西江買的旅游紀念品,在湖南通道或福建龍巖也能買到;同樣的非遺文化的民俗表演,此外就連農家樂、民宿、偽民間故事以及掛紅燈籠的套路也大同小異……這正如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市市長季建業所說:“當前,各地建設‘美麗鄉村’的積極性非常高,但不容忽視的是,一些地方急于求成,不考慮自身特點,照葫蘆畫瓢,最終像過去長期存在的‘千城一面’一樣,出現‘千村一面’。”這是個非常可怕的問題。
本來,由于各地的民族不同,歷史背景差別、文化風俗的各異、生活習慣的差異以及受氣候、地勢、海陸的影響,各地風情肯定相差很大,表現在建筑上肯定會風格迥異。然而,由于建筑設計者對本土文化了解不深,挖掘不夠,研究不透,未能找到其文化的內核,就匆匆上馬,粗糙設計,倉促建筑……其結果只會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本土特色未能更好地表現出來。其次是因為設計者創新意識不強,創新能力匱乏,對自己沒有足夠的自信力,于是便習慣性地模仿、剽竊或抄襲他人的設計,拾人牙慧,跟風建筑,粗制濫造。為了破解這個困局,決策者們應當全面調集本土設計人才,充分發揮他們的創作積極性,集思廣益,深入細致地了解、分析和挖掘本土文化的特色,設計并創造出代表本土文化的民俗風情古寨——“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也才是真正地保護民俗風情,保護鄉愁,保護非遺文化。
作者單位:湖南省武岡市灣頭鎮泉塘中學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