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發揮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平臺作用,聯合各級圖書館,在寒暑假為留守兒童舉辦讀書活動,并成立了舞蹈隊、歌詠隊等文化隊伍,基本實現了村村有健身文化活動。(2016年11月24日 新華網)
文化扶貧是指從文化和精神層面上給予貧困地區以幫助,從而提高當地人民素質,盡快擺脫貧困。傳統的扶貧主要是從經濟物質上進行輔助,而貧困地區要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既要從經濟上加強扶持,更需要加強智力開放。扶貧不僅要扶物質,也要扶精神、扶智力、扶文化。
文章中指出,我四川省結合實際開展“壩壩講堂”、傳統文化講座及農民就業技能、消防安全、文明禮儀、法律知識培訓等各種活動,411個示范村依托服務中心開展活動1601場次……貧困地區百縣萬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示范工程實施一年來,各地以建好用好管好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為抓手,采取“反彈琵琶”方式,大力推進文化扶貧、補齊文化短板,以文化扶貧助推文化小康。
引導公共文化資源向城鄉基層傾斜,打通基層群眾文化活動“最后一公里”。:文化扶貧不僅要“送文化”,還要“種文化”;不僅要“輸血”,更要“造血”。也就是說,文化扶貧不能只是一味地給錢、給器材、給設施,而更應當是人性化的扶持,助其自立,幫助底層群眾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氛圍,創建自己特有的文化品牌。每一個村莊都有自己“文化底子”和民俗風情,“文化扶貧”要立足于這些傳統,這樣不僅能夠接地氣,還能夠形成特色。
筆者認為,脫貧攻堅讓群眾物質生活富裕,更要讓文化生活富裕。“治貧”必先“治愚”,大力發展農村的文化事業,提高農民的思想文化素質和科學技術水平,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從根本上改善農民生活的關鍵所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