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聽一位駐村扶貧的第一書記吐槽:扶貧工作中,各類登記表、調查表、明細表、記錄表雪片般飛來,“5+2”“白加黑”都難招架,最多時一天就填了48份。大量時間、精力耗在紙面上,要為村里做點實事,反倒只能擠時間。 (2016年12月11日中國青年網)
精準扶貧政策越來越實,很多工作都要到村、到戶、到人。調查摸底、建檔立卡,讓日后的考核、檢查、評估有了依據,這是精準扶貧的應有之義。然而,一些單位、部門事無巨細,動輒下發文書、表格,形式繁多,實質雷同。過多過濫、重復煩瑣的報表,“為精準而精準”,讓基層同志難堪其擾。
全國人民為了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都在聚精會神搞發展,而精準扶貧是黨中央為了使貧困地區脫貧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個別地方卻在推進精準扶貧的時候,出現了弄虛作假,形式主義,紙上扶貧,為扶貧而扶貧等一系列問題。筆者認為:扶貧開發工作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也系于精準。確保貧困人口一個不落地精準脫貧,需要從“大水漫灌”轉變為“精準滴灌”,從“千篇一律”轉向“個性化定制”。精準扶貧不應精在“紙”上,一些表格、數據,最好能共享就共享,能合并就合并,能精簡就精簡。更多的精力應當放在項目脫貧上,通過項目扶貧真正讓群眾走上發家致富之路。
作者單位: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永昌鎮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