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許多返鄉過節的人都深感紅包、吃喝、賭博對親情的傷害,因為紅白喜事大操大辦,他們還看到了那些因此而導致家庭破裂、生活貧窮的現象。但在很多擁有鄉規民約的地方,一股股移風易俗的暖流撲面而來,“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成為大家的共識。(2月9日《人民日報》)
每逢春節,外出打拼的人即使再奔波勞累,也要趕在除夕夜回到家鄉、回到家中,這是出于對家鄉及家人的無比思念。但當心心念之的家鄉被各種不文明行為包圍,不良風氣肆意蔓延;日思夜想的家人雖然回到家團聚,但卻又瞬間圍在牌桌上相聊甚歡。這樣的現實對比,讓一些人對家鄉望而卻步,也讓人們意識到樹立文明鄉風村風的重要性。
近日,某地城管監察隊長嫁女設宴擺放中華煙的新聞在網上持續發酵,當事人表示,這樣做是當地的普遍風氣。當“八項規定”遇上不良的鄉風民風,規定的執行便可能被打折扣,各種違規違紀之舉也有可能因此滋生。正因如此,挖掘并放大當地的優秀傳統文化,以此來對抗當地的不良風氣,這既是從外部環境上幫助營造了良好政治生態,從而凈化整個社會風氣;也是在以文化的力量來進行移風易俗,引導民眾積極向上,從而構建和諧、文明的社會。
以當地的優秀傳統文化為藍本,通過制度抑或公約的形式,促使民眾達成共識,逐步樹立文明的鄉風,這樣方能筑起精神文明建設的防火墻。其一,各地要深挖自身的優秀傳統文化。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各地在長期的發展歷程中,多出現過曾產生重大影響的人或事。深挖當地歷史,找準這些人和事背后的積極含義,結合地方當下的社會經濟發展和文化習俗,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導,讓這些散佚的文明力量重放光彩,成為振興地方精神文明的基石。
其二,基層黨政機關、村居委會要挑起文明建設的大梁。近期,湖北保康縣堯治河村的“最牛村規”得到不少網友的點贊。這份“最牛村規”之所以能夠成行,正在于當地村委會敢為人先,針對當地出現的不良風氣率先制定出管理辦法,并廣泛征求群眾意見。顯然,移風易俗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有人在前面帶路,只有如此,文明建設才有可能呈現出“星火燎原”之勢。
其三,鄉規民約要體現出時代的新要求。在當前多元化的社會環境下,再怎么偏遠的鄉村,也不可能與外面的世界沒有絲毫聯系。因而,本鄉本村規定公約的制定,也應有意識地參考周邊地區,基于各自的實際,不斷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從而讓規定公約更加有效地發揮作用。
如果說,家庭是社會的細胞,那么鄉村就像是身體當中的一處處器官。家風照亮了個人前行的路,而鄉風和村風,則為集體指明了前進道路。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紅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