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以來第14個關注“三農”的中央一號文件日前印發,這份名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聚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了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的一系列新舉措和新部署。
如何增強農業的綜合效益和競爭力?如何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一號文件對此提出哪些具體實招?權威專家對此進行了解析。
優:以“三區、三園、一體”優化產業結構
中央一號文件在第一部分明確提出“優化產品產業結構,著力推進農業提質增效”的任務和要求。這種調整與以往的調結構有何區別?
“過去的調整主要解決農產品供給總量不足的問題,這次要在促進供求總量平衡的同時,更加注重提升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過去主要考慮農業生產結構的問題,這次要在考慮調整生產結構的同時,更加注重調整產品結構,通過優化產業結構、技術結構、經營結構,來促進農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唐仁健6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說。
“此次一號文件特別注重抓手、平臺和載體的建設,提出通過‘三區、三園和一體’的建設,優化農村的產業結構。”唐仁健指出,“三區”就是糧食生產的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的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的優勢區;“三園”就是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園、創業園;“一體”是指田園綜合體。
“農業結構調整是篇大文章,也是中央一號文件的重點內容之一。文件從統籌調整糧經飼種植結構、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等八個方面部署了今年的結構調整工作,提出以主體功能區規劃和優勢農產品布局規劃為依托,科學合理劃定稻谷、小麥、玉米糧食生產功能區和大豆、棉花、油菜籽、糖料蔗、天然橡膠等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意義重大。”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孔祥智指出,新時期的農業結構調整要處理好三大關系,一是農產品多與少的關系,二是質量高與低的關系,三是傳統和現代農業的關系。
綠:讓老百姓吃得放心
目前,我國農業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已經到了極限,綠色生產遠遠跟不上消費者對安全優質農產品的需求。
“中央一號文件第二部分即部署生態建設工作,提出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這是歷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把農業生態建設提到這樣高的位置,既有緊迫性又有現實針對性。”孔祥智指出。
唐仁健看來,目前老百姓對農產品最大的關切就是優質、多樣、個性,能否提供綠色安全放心的農產品成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敗的關鍵所在。
“要深入實施農業標準化戰略,從加強產地環境保護和源頭治理入手,深入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大規模實施節水工程,開展農業生態突出問題的綜合治理,還要健全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的監管體制。”唐仁健說。
在北京市土肥工作站站長趙永志看來,實現農業綠色發展首先要創新理念,秉承“生產、生態、生活”的綠色發展理念,把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作為農業發展的優先目標,把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為人們提供休閑觀光新去處作為農業發展的時代使命;通過科技創新,嚴格控制資源投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現農產品的優質優價;通過政策創新,促進綠色農業、循環農業、低碳農業的發展。
新: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
隨著經濟下行壓力的增大,農民增收傳統動力減弱,尋求農業農村發展新的動力源,成為“十三五”時期亟待破解的難題。
對此,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并從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產業、推進農村電商發展、加快發展現代食品產業、培育宜居宜業特色村鎮四個方面進行了具體部署。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在支持返鄉下鄉創業和新產業新業態發展方面,內容寫得很足,分量占得很重,政策含金量也很高。”中央農村工作
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指出,尤其在用地政策、金融服務和人員培訓等方面提出了詳細舉措。
韓俊指出,在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用地方面,文件提出,完善新增建設用地保障機制,將年度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確定一定比例用于支持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文件提出,允許通過村莊整治、宅基地整理等節約的建設用地采取入股、聯營等方式,重點支持鄉村休閑旅游養老等產業和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嚴禁違法違規開發房地產或建私人莊園會所;在鼓勵各類人才返鄉下鄉創業創新方面,文件提出,整合落實支持農村創業創新的市場準入、財政稅收、金融服務、用地用電、創業培訓、社會保障等方面優惠政策。鼓勵各地建立返鄉創業園、創業孵化基地、創客服務平臺,開設開放式服務窗口,提供一站式服務。這些政策都具有很豐富的含金量,值得未來深入研究和落實。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光明日報 2017年02月07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