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鄉鎮政府服務能力建設的意見》為進一步強化服務功能,健全服務機制,創新服務手段,增強服務意識,提升服務效能提出了具體方案。(2017年2月20日新華網)
加強鄉鎮政府服務能力建設干部是關鍵,開展服務的是干部,服務質量如何干部在其中起著決定因素。只有干部樹立起“服務至上”的理念,努力增強服務群眾的本領,不斷提高辦難事、解急事的能力,使群眾從中得到實惠,鄉鎮政府服務能力建設才會有取得實效。
“當官不為民作主,不如回家賣紅薯”。加強鄉鎮政府服務能力建設首先要求鄉鎮干部弄清楚當干部不是“官老爺”,而是為群眾服務的“公仆”,在職一天,就要按照黨章要求、按照法規規定,為人民群眾做實事、謀利益,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方為履職盡責。要弄清楚權力不是地位的象征,更不是索要待遇、欺壓群眾的工具。權力來自于人民群眾,理當服務于人民群眾,權力有多大,肩上的責任就有多大,只有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民服務的宗旨,把人民群眾裝在心里,才能真正做到服務于民。
當好一名鄉鎮干部,不僅意味著要有服務人民群眾的決心,更要有服務人民群眾的能力。鄉鎮干部由于經常與群眾接觸,群眾的大事、小事、難事、急事往往直接求助于干部,干部要服務好群眾,就得具備為群眾服務的“基本功”,就要求鄉鎮干部要經常深入村社,掌握民情、村情、社情。就要求鄉鎮干部不斷加強黨在農村的各項路線、方針、政策的學習,加強農業生產技能的學習,加強法律法規的學習,加強微博、微信、客戶端等新媒體的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素質,把上級精神融會貫通到實際工作中去。就要求鄉鎮干部同群眾打成一片,虛心向群眾請教,隨時掌握群眾所思、所盼,找準服務群眾的著力點,提高服務群眾質量。
當然,加強鄉鎮政府服務能力的建設,還需要加強相關制度建設。比如建立健全便民服務機制、崗位責任制、首問責任制,實行服務承諾、服務公示,限時辦結、責任追究制等等,用制度來增強干部服務群眾的自覺性。還需加大對干部“德、能、勤、績”的考核力度,把村社干部和群眾對鄉鎮干部的評價引入到考核機制中來。還需要統籌鄉鎮站所管理體制改革,充分調動鄉鎮干部積極性,營造干部干事創業的良好環境。還需要加強對干部服務過程的監督,力避“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切實增強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作者單位:四川省綿陽市鹽亭縣高燈鎮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