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鄉鎮政府服務能力建設的意見》。《意見》要求,要加快鄉鎮政府職能轉變,強化服務功能,健全服務機制,創新服務手段,增強服務意識,提升服務效能,進一步推進鄉鎮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人民網 2月21日)
鄉鎮政府處于國家政權組織體系的最基層,承擔著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等重要職責。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廣大農民群眾迫切希望鄉鎮政府能夠帶領他們闖市場奔小康,但多方面原因導致不少鄉鎮政府和干部沒有有效的辦法和招數。
一種是沒能力去服務。有的對市場經濟運行規律把握不準,富民思路不清,工作按部就班,“上級說啥就干啥”;有的沿襲行政命令方式,帶領農民闖市場的能力不強,強迫農民種養,造成農業產品單一,好心辦壞事,“逼民富”變成“逼民窮”;有的干部是農事門外漢,群眾一問三不知,碰到群眾繞道走,脫離群眾不服務。
另一種是沒精力去服務。當前的鄉鎮管理體制是一種“壓力型”體制,“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縣里有多少個部門,鄉鎮就要承擔多少項工作。鄉鎮和鄉鎮干部肩負著繁重的經濟發展任務,頂著GDP指標、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一票否決”的巨大壓力。為應付上級名目繁多的檢查評比活動,經常處于分身無術的窘境,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服務群眾。
與此同時,還有一種就是沒心思去服務。很多鄉鎮干部待遇落實難度大,城鄉差別大,鄉鎮干部出口不暢,交流、提拔到縣直單位的不多,大部分在鄉鎮“一紙調令定終身”,部分鄉鎮干部為民服務的積極性不高,工作只求過得去,不求過得硬,望提拔、等進城的心理比較迫切,存在著“一年看,二年干,三年轉”的現象。此外,夫妻分居、子女上學等家庭生活的許多困難無法解決,迫使自己成了朝九晚五的“走讀干部”。鄉鎮干部人心不穩成為一種公開的現象。
在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和奮力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新時期,特別是在脫貧攻堅大計的攻堅期,鄉鎮政府服務能力的強弱,事關農村發展大局穩定,事關農民群眾安康富足,事關國家政權穩固強盛。因此,健全服務機制,夯實服務基礎,提升服務能力,強化激勵引導,綜合提高鄉鎮政府的服務能力,是擺在鄉鎮政府面前一項重大而緊迫的課題,需要不斷地探索和實踐。
(作者地址:四川省江油市小溪壩鎮)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