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媒體報道有些扶貧項目一拖再拖建不下去,比如在國家級貧困縣湖南省保靖縣,有一條全長63公里,途經6個鄉鎮10多個行政村,建成后5萬多群眾將從中受益的“扶貧路”,從“十一五”期間立項、“十二五”期間動工,到“十三五”仍未完工。扶貧工作為何會遭遇減速?(中國新聞網)
報道一出,一石激起千層浪,網友大眾評論:“讓他們自己出工來修,你看干不干,不是窮,是懶,是依賴癥候群”,“只相信,上梁不正,下梁才歪!”“都把錢挪用到市里炒房炒樓去了。哪里有錢修路!”“窮廟富方丈”等等。媒體的調查報道發現其中原因很多,有的問題解決起來可能難度不小。但仔細分析起來,這些原因相對于精準扶貧的國家戰略而言簡直是微不足道。
一是資金問題。要在崇山峻嶺之間,修路需要逢山劈道、遇水架橋,難度當然要比平原地區大,所需資金也多得多,這些客觀困難,明眼人都能看到。但在這條“扶貧路”的修建過程中,有關部門機構在訂計劃、立項目時候,卻對這些如此明顯的客觀情況都考慮不周,導致修路計劃充滿了漏洞,影響實施進度。二是審批環節。一些政府部門在審批環節上,能夠把芝麻粒兒大的權力發揮到極致:不是“負責審批的領導出差”就是“管章的人不在”或者需要“開會研究”。按規定一個小時完全能夠完成審批的事項,沒有三五趟、五六天時間都很難走完“流程”。
路修不成,修路難度倒在其次,當地政府的工作理念和工作作風恐怕要負更大責任。只有從項目審批、資金撥付等各個環節逐一篩查,認真分析問題存在的原因,嚴格追究相關部門和領導的責任,才能早日把“扶貧路”修成“連心路”、“致富路”!
(作者地址:四川綿陽)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