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在9日召開的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的電視電話會議上表示,要加快構建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的長效機制。(新華社2017年3月9日)
俗語講: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說的是人如果不奮斗,不向上,就會像流水一樣只能往下流。如今,對于絕大多數的年輕人來說,努力讀書、不懈奮斗,是為了有一個好的生活。這個好生活就包括:體面高薪的工作,良好的居住環境,完善的醫療,便捷的交通以及高質量的教育和豐富的人文精神活動。
到目前為止這樣的好生活只有相對大一點的城市才有,小城市還不夠全面,艱苦偏遠地區更是寥寥無幾。試想一個從小到大都在城市長大的高校畢業生來說,基層,比如說鄉村這樣一個地方,對他來說是陌生又可怕的,因為他無法想象這樣一個根本無法滿足他基本生活和精神需求的地方,他該如何呆下去。而對于一個出生農村的高校畢業生來說,當初努力讀書就是為了擺脫貧窮落后的處境,讓自己可以在更好的地方生存扎根,進而能夠改善整個家庭的命運,那么基層、鄉村這樣的地方其實是他從小就勵志要逃離的地方,這對于很多的農民子弟來說基層是他們不愿回去的地方。
那么,如此一來,我們究竟要拿什么才能吸引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去工作了?為此,筆者有一下幾點思考:
一是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使高校畢業生下得去。以鄉村為例,雖然在實現中城鄉在政策上的平等、產業發展上的互補我們還需要一定時間和空間,但是在國民的基本待遇上我們可以在短期內做到一致。比如,平等戶籍制度,享有同等的醫療保障等等,從而消除人們對農村人、城里人在觀念上的偏見,進而轉變幾千年來的思想觀念。
二是完善基礎設施,使高校畢業生留得住。高度發達的基礎設施是助推高校畢業生服務基層的強有動力,“遠”可以說是很多高校畢業生不愿去基層的重要原因之一,何為“遠”?一是實際距離上的遙遠;一是交通設施的落后。交通發達是消除“遠”的最好方法。舉個例子,北京與西安的陸路距離約為1159公里,陸路相距很遠,但時間距離很近,高鐵5.5小時,飛機100分鐘,一點不遠。但是,現在偏遠地區的一個縣距離市區160公里,在道路暢通無助的情況下耗時3小時,這就很遠了。如果這之間有一條高速公路或者高鐵,讓時間縮短到1.5小時以內,那這絕對就不遠了。如果我們能將工作的地方與想生活的地方保障在1.5小時的時間距離內,那這對于很多畢業生來說,這就不遠了,一周埋頭苦干五個工作日,周五下班后一個半小時就能回到家陪愛人陪小孩,參加各種現代人的活動等等,這就可以最基本的做到工作生活兩不誤,這才留得住。
三是提高并保障待遇,使高校畢業生干得好。說句實話,有前衛的思想、便捷的交通以及豐厚的待遇,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都愿意干得好。這就需要我們政策、體系上的進步和完善。政策上要給與積極的支持,體系上要有完善的保障。好比那句老話,想讓馬兒跑,就得給馬兒吃草;不僅想讓人家跑,還得跑得快,這不僅得喂飽還得營養好。
四是順暢人才流動機制,使高校畢業生流得動。人是靠希望活著的,那么一個人之所以愿意勤懇的做這份工作,是因為他看到了勤懇工作之后的希望。基層不是一個來了就走不了或者說來了只能在這里扎根的地方,這里應該是流動的,充滿朝氣、希望和機會的地方,這里和外面一樣是自由與開放的國度。因此我們應該在人才培養、晉升、激勵等方方面面給予大力的支持,給基層創造出無限活力的生態環境。
這就是筆者心中吸引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的長效機制。
(作者單位:綿陽國稅)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