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扶貧投的是“潛力股”,需要時間,要有“靜待花開”的耐心,切不可患上急躁癥。
今年全國兩會上,教育、扶貧再一次成為備受關注的熱議話題。根據中國青年報的調查數據顯示,在百余位受訪代表委員之中,教育(64.5%)、扶貧脫貧(53.3%)、環保(53.3%)是最受關注的三大領域。
近些年來,國家加大教育方面的投入,實施了一系列教育重大工程項目,改善了農村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比如2013年12月,國家啟動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工作。自2012年起,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比重已連續5年超過4%。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確定:推進教育公平。推動義務教育東中西部均衡發展,尤其要提高義務教育鞏固率。增加中西部、貧困地區、革命老區、民族和邊疆地區教育投入。繼續提高重點高校招收貧困地區學生比例;近日,我國首部教育扶貧藍皮書暨《中國教育扶貧報告(2016)》正式發布,讓貧困地區的貧困人口獲得自我發展、自主脫貧的能力。似乎我們的教育已經“富”起來了。
可,現實中一些貧困家庭的孩子沒有享受到好的教育,原因竟然在父母身上。一方面,這些父母受“讀書無用論”影響,認為沒有讀多少書的人,一樣當大老板,成為暴發戶,一些大學生還不如打工仔掙得多;另一方面,與其把時間花在學習上,到不如早點打工掙錢實惠。很顯然,這樣的父母,缺少的是“靜待花開”的耐心。
在阻止貧困代際傳遞上,必須要理順“財”與“才”的辯證關系。表面看,孩子少讀幾年書,既可以少開支,又能夠多掙幾年錢,實際上這是目光短淺的表現;知識改變命運。未來社會必然是高科技的社會,工匠精神、智造,都離不開淵博的知識,需要科技型人才,非初、高中學歷者能夠勝任。所以要舍得投入,讓孩子多讀書,盡量享受優質教育,必須努力把孩子培養成才。
教育興則國家繁榮富強。“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應搭成全社會共識,更應付諸行動去落實。
(作者單位:四川省鹽亭縣三元鄉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