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頭村從前真窮:嫁進來的媳婦兒熬不住,偷偷跑了6個;村民賣頭豬,光雇工把豬抬出去,就得花去豬價的1/4。如今,致富之門豁然打開,外面的企業(yè)主動上門談合作。偌大反差,皆因一條一公里長的水泥路——村民小組長李華明帶著15戶人家干了12年,在懸崖峭壁上劈出4米寬的進村路,“實干”二字刻在了村頭。不僅是巖頭村,整個西疇縣,扶貧重扶志,喚起群眾自力更生的“洪荒之力”。(人民日報)
精準扶貧是一場硬仗,也要講究方式方法、戰(zhàn)略戰(zhàn)術,做到有的放矢。近年來,“開發(fā)式扶貧”、“造血式扶貧”、“移民搬遷式扶貧”等舉措一浪高過一浪。特別是從全國上下打響“精準扶貧”攻堅戰(zhàn)以來,各地簽訂軍令狀,制定扶貧時間表和路線圖,一項項針對貧困戶的務實、普惠的措施目不暇接:貧困人口可以先看病后收費;貧困戶搬遷直接進城安置;村里進駐扶貧工作隊一對一的扶持;制定脫貧計劃手把手幫助實施等等。
但部分貧困戶多年來一直受幫扶資助,至今卻仍未擺脫貧困。這些貧困村、貧困人口之所以多年來扶而不起、幫而不富、助而不強,可以說與缺乏窮則思變、人窮志不窮的精神和理念緊密相關。然而戴上“貧困帽”,“實惠”確實不少,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部分群眾對扶貧開發(fā)認識發(fā)生了偏差,認為戴上“貧困帽”就冬暖夏涼,所以依賴性越發(fā)嚴重,越扶貧反而越想保貧。尤其是在一些偏遠鄉(xiāng)村,有一種苗頭正在蔓延,一些貧困戶不思進取、懶惰成性,整天想著怎樣享受國家優(yōu)惠政策、獲取更多的財物,不想脫貧,也不愿改變現狀。無疑,從扶貧實踐中看,一些貧困戶和貧困村的確存在著“等、靠、要”的懶漢思想。這些人不是不能致富,而是缺乏脫貧致富的志向和勇氣,缺乏勤勞苦干的精神。
因此,提高他們致富的自信心,增強他們的自信力,是扶貧工作的重中之重,打鐵還得自身硬。扶貧先扶志,遠比給錢給物難度大,可一旦脫貧的志氣扶起來,又遠比給錢給物收效大。古人有句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就是這個道理。授人以魚,三餐之需;授人以漁,終生之用。
國家實施精準扶貧的目的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但這絕不是實施平均主義,助長不思進取的惰性想法,精準扶貧如果扶的是懶人,不僅會造成更大的資源浪費,更對于那些急于脫貧、早該幫扶的貧困者造成新的“不公平”。如果未來的精準扶貧只是政府一頭熱,沒有貧困戶的全身心的參與,缺乏內生動力,再好的政策也難以落實。
在扶貧幫困中,我們不僅要注重財物等有形的東西,更要在精神層面進行幫扶,如果不從內向外進行扶貧,即使他們一時脫貧,以后還會重返貧困。實際上,貧困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甘于貧困,只要脫貧的心不死,致富的辦法和干勁肯定會有,只有扶貧重扶志,發(fā)展靠自力才能真正走出貧困。貧困戶的志氣一旦樹立起來了,觀念一旦更新了,致富的辦法和干勁自然就有了,脫貧致富才有希望,扶貧的目的才可能真正實現。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