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走下去了,群眾滿意度就會提升上來。工作做得好不好,不能以干部“自我感覺”代替群眾評價。工作既要深入,還要務實,讓老百姓實實在在看得到、感受得到。(4月5日人民網-人民日報)
心中無民是激化矛盾的導火線。長期以來,不少領導干部視群眾信訪如洪水猛獸,唯恐避之不及,遇之則惶惶不可終日。的確,一些群眾上訪不能得到及時、滿意的回復,便串訪、聯訪、越級上訪,給地方黨委政府形象造成負面影響,也給地方特別是基層領導干部造成很大的心理和工作壓力。為了平息一些老上訪,一些地方采取用維穩資金名義給予上訪戶資金救助的方式,但往往只能平息一陣,便又反復,所謂欲豁難填,一些“專業上訪戶”把上訪當作了職業,在與地方政府的博弈中迫使對方妥協并謀取利益最大化。也因此,信訪維穩成了各級政府一項非常重要又極為棘手的工作,令許多領導干部畏之如虎。一些上訪戶的不合理訴求讓政府左右為難,如果不予滿足,勢必成為越演越烈,甚至可能讓個別領導干部丟掉烏紗帽,于是為了達到妥協,雙方維持在一個較低烈度的博弈關系中,讓一些本來可以解決的信訪成為“頑瘴痼疾”。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信訪是群眾表達訴求的合法途徑和重要方式之一,也是政府解決群眾困難,化解矛盾,拉離與群眾關系,密切黨群干群魚水之情的重要舉措。但一些領導干部特別是基層干部沒有群眾利益觀,沒有法治意識,將政府和群眾的關系對立起來,采取簡單粗暴的處理方式,不但不能解決上訪群眾的困難,化解群眾心里的淤積,還可能激怒上訪戶,造成激烈的對抗關系,得不償失。做信訪工作有如治水,如果一味的堵,可能造成更大的水災;如果進行科學、合理、有序的疏浚,將群眾的怒怨平息,對于合理的訴求根據政策按程序予以解決,對于不合理的訴求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示之以誠,做到有理、有利、有節,對于上訪戶始終在人格上充分尊重、在權益上充分維護、在是非上涇渭分明,用行動詮釋執政為民的深刻內涵。
“心系群眾”才能提升群眾滿意度。人民群眾是黨的執政根基,最推動經濟社會不斷前進的力量之源,是政府服務的主體對象。但一些領導干部在處理信訪工作中以自我為中心,以“自我感覺”代替群眾評價,忽視了群眾意見反饋,不能正確評估信訪工作質量,勢必難以推動信訪工作順利有序深入的開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信訪工作原則,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將堅決維護和體現群眾的利益貫穿于信訪工作全過程各環節。要抓早抓小,將維穩排查關口前置,及時發現信訪苗頭因素,及早完善應急預案,精準施策,將信訪問題解決于初始階段;要綜合運用人民調解、行政、司法等手段,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要增強信訪干部群眾觀、法治意識和依法辦事能力,不斷提升信訪工作的法治化水平。
(作者單位:四川省三臺縣樂加鄉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