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不大看電視的農村電商圈4月10日晚上卻齊刷刷地盯著看《焦點訪談》節目,因為這一天的節目點了農村電商的名,而且不是點名表揚,而是點名批評。節目指出,目前的農村電商在工業品下行方面轟轟烈烈,而農產品上行卻提不起精神。于是采訪中的老百姓也好,專家也好,又發出了這兩年關于農村電商一貫的質疑——農村電商不能光讓農民買,不幫農民賣!而按節目中專家的說法,這不僅不是幫著農民致富,還加劇了農民經濟透支,罪名不小呀。
為什么農村電商不好好幫著農民賣貨?如果從道德的層面批評,完全可以狗血噴頭。但事實又不大是這樣,問題比想象地復雜些。
從節目中的返鄉創業者訪談看,農產品在網上賣不動有幾條原因:1、農產品不值錢,根本掏不起營銷費用,他們賣的紅薯片,花了3000多塊錢做網上促銷,結果賣的收入還沒有促銷費多,也就是說農產品增值空間太小;2、貧困地區物流費用非常高,他們在貴州當地一件快遞12元,而原來打拼的溫州只有4元,如果在溫州一件還有2元利潤的話,則在貴州就要虧損6元,顯然不劃算。3、當地的農產品能上網的網上都有了,想再找一點價值更高更有利潤空間的很難。所以,幾經折騰,最后還是好好給本村農民做電商服務比較好,或者給別的電商做供應商。
從對點名批評的農村淘寶來看,設計了農產品上行的內容,但因為農村淘寶是第三方平臺,也就是馬云本人并不賣貨,只提供網上賣貨的地方。靠誰來賣?還得靠千千萬萬的像節目中的那些返鄉創業者,但他們卻面臨一個競爭激烈、物流快遞不發達、電商配套產業鏈不配套的現狀,僅僅有電商平臺的開放是不夠的,還需要平臺在流量上照顧。但平臺電商說白了,存活就是靠流量的有效利用,流量照顧就等于利潤補貼,也就是說平臺要貼錢,偶爾可以,天天如此,平臺也貼不起。這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的,平臺會聯合一些地方政府,找一個單品,集中給些流量,打個爆款,火上一把。但更多的地方特產還是要走一般商品的電商營銷之路。可惜的是,農村電商的創業者普遍不精于此道,也缺乏實力。
如果把問題再延伸一下,指望著農村淘寶這樣的農村電商網上零售平臺把農產品都賣出去,現實不現實呢?說句實話,目前農村淘寶實力有限。根據公開的數據,2015年整個阿里巴巴平臺(淘寶、天貓、1688)上的農產品銷售額也就是700億元,估計2016年會達到1000億元左右,而中國農產品市場流通量卻在4萬億元左右,只占2.5%左右。顯然,農產品上行的問題,網絡零售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還需要網上批發,線上線下配合。所以,可以批評農村電商不好好賣農產品,但有過高的指望并不現實,還需要農村電商的繼續發育。
現在怎么做呢?首先,被批評的電商平臺要舍得拿出更多的流量來給農產品,而且還得忍受不掙錢這一狀況較長一段時間;其次,地方政府要切實行動起來,把培育千千萬萬個網商當作大事,就是平臺開放了,給流量了,沒有網商來上網賣農產品,還是不行,最好政府與平臺一起抓網商培養,更精準一些;第三,為了網商能順利賣貨,又需要農產品的供應鏈、產業鏈跟上來,這又是電商平臺和網商解決不了的問題,需要政府動員當地的供應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生產主體按電商的要求來生產,也就是配套生產網貨,而不是讓電商就著生產來賣那些網上并不好賣的東西;第四,能賣還不行,還需要賣好,政府還得加大供給側改革力度,下力氣降費提速,僅僅是農村快遞費用下降一半,農產品網上銷售形勢就會好很多,更不用說倉儲、包裝等配套的完善,還會讓網商更加輕松地上陣。這些事情總的算起來,就是一個很大的系統工程,政府、平臺、企業、網商、農民多個方面都要參與進來,協同才有出路,這也是前段時間我寫《農產品上行要過五關斬六將》的原因。但是,只要是政府重視了,平臺給力了,更多的青年網商提升了,農產品上行的形勢就一定會好起來。
(二〇一七年四月十一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