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富先修路,早在二三十年前,就是句耳熟能詳的脫貧致富經。
5月21日,本報頭版刊發本人在江西尋烏縣白面石村蹲點采寫的稿件《大路修進深山里》。稿件刊發后,在江西本地媒體評論圈內引起了一些討論,有些人直接批評,“要想富先修路”思路和模式太老套了,不值得專門寫篇報道。
要想富先修路,真得很老套么?
如果不是在白面石村蹲點采訪,利用充裕的時間,走到村里最偏遠的村莊去,真的很難理解村民們對道路的那份渴盼。
白面石村是尋烏縣貧困程度最深、基礎設施薄弱、脫貧難度最大的貧困村之一。村子沿著白面石河分布,呈狹長帶狀,“小集中、大分散”。從村頭臘樹下村小組到村尾桂龍村小組,主干道有20多公里,騎摩托車跑一趟得一個多小時。十多年前村干部們跑斷了腿、磨破了嘴,多方爭取到200多萬元資金,2006年建成通往村委會白面石村小組4.5米寬的水泥路后,村里就再沒有修建硬化過道路。
剛到村里不久,扶貧干部和村民們說起脫貧攻堅遇到的難題時,首先提到的都是道路。而村里基礎設施改善、脫貧產業發展等,都離不開通暢的道路。
村里的路到底有多難走?還得靠腳底板來說話。
從村委會出發,一路爬山越溝步行五六公里,衣服濕透后才到達黃背村小組。沿途道路崎嶇陡峭,摩托車很難開進去,最近只有挖掘機邊修路邊前進,到黃背拆除空心土坯房。雖然山清水秀,可因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村民們早已大多搬遷到附近的廣東龍川縣上坪鎮居住生活。同時,沿途的小村莊早已成為空心村,田地也被荒廢。同樣步行到偏遠的黃泥湖村小組,村莊內早已空無一人,而沿途的虎掌輋、老庵背等村小組,僅有少數村民居住。
去村尾桂龍村小組時,踩在泥濘的道路上,身邊不時有修路車輛加大油門爬坡。在桂龍村小組,還有成片的土坯房內,村里只有兩棟磚瓦房。“路太難走了,年輕人出去打工了,不愿意在家里做房子。”村里留守老人婦女們,自發聚集在修路施工現場,眼巴巴地盯著施工進度和質量。
道路不僅影響著村民的日常生活,更影響著生產經營。白面石村近5萬畝山林,其中2萬多畝毛竹林是得天獨厚的資源,因為山區沒有便捷的道路,很多毛竹林山高路遠,算上砍伐運輸成本,銷售毛竹根本掙不到錢,導致大片毛竹林資源爛在山里。
去年開始,尋烏縣已經投入300多萬元修建水泥路,今年第二筆投入630萬的14個項目中,很大一部分用于道路橋梁的建設維修,力補村里基礎設施欠賬。
修了路就能脫貧致富么?未必見得。但通了路,改善了村民生產生活條件,讓村民們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白面石村山深路險,擁有豐富的植被資源,發展養蜂產業得天獨厚。去年8月,村里奔著道路暢通后銷售便利的前景,成立了蜜蜂合作社,通過“合作社+電商平臺+貧困戶”模式發展養蜂產業,吸納46戶貧困戶入社。
毛竹是白面石最豐富的資源,隨著村里道路不斷建設完善,建立毛竹經營合作社的想法逐漸成形。沒有怎么在外面闖蕩過的村民孫東升躍躍欲試。和東升深聊幾次,他覺得主干道越來越好,自己要試試建起合作社,通過修建林區作業便道,方便毛竹砍伐運輸,同時進行毛竹低產低效林改造,提高毛竹林經濟效益。最近東升還準備走出去看看,到運營良好的毛竹合作社學習取經。
“路通財通,路不通財不通。”多位村民脫口而出。
供稿:國內分社團工委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金臺新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