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阿里巴巴的總參謀曾鳴先生發表了自己關于電商的一些新思考,其中有一點引人注目,就是要一步實現從B2C到C2B的轉型還是困難的,特別是中小企業,可能需要很長一個階段,于是提出一個新概念——S2B(Supply chain platform To business, 即服務于中小企業的供應鏈平臺)。在曾鳴的定義中,S是一個大的供應(鏈)平臺,主要用來保證質量,大幅度提升供應端效率;B是供應平臺上的商家,可能是網紅個人,也可能是專業的電商公司,主要是直接對接客戶,而且依托平臺實現對客戶的低成本實時互動。
為什么要推S2B模式?因為,一方面,在流量競爭愈演愈烈的時代,平臺可以形成強大的基礎設施和供應鏈,但并不代表能爭奪更多的流量,因為成本越來越高,也難以適應幾何數字增長的客戶個性化需求;另一方面,“B”級商家——大小規模不等,個人企業大量產生,他們往往在自媒體時代積累了大量的粉絲和良好的口碑,但卻不一定有平臺式的服務體系,也一般搞不起復雜的供應鏈來;所以,結合起來是最理想的狀態。最終的實際電商模式就是S2B2C。
由此,我想到了農產品上行的問題。為什么農產品上行這么難,是平臺根本不想搞嗎?是網商不努力嗎?還是政府不支持?好像還真不是這樣!但確實不理想。我一向反對在經濟問題上的道德批判,因為不能解決實際存在的棘手問題。農產品上行的根源在于落后的農業生產方式一時還難以有效適應電商提出的高要求,標準化跟不上、農民意識跟不上、倉儲物流包裝全面落后、冷鏈設施不配套等等,可謂問題一籮筐。怎么解決?光靠平臺是不行的,指望著幾個網商也不現實,必須政府、平臺、網商、傳統企業和農民結合起來,協作打通農產品上行的通道,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供應鏈。然而,理論上講的要轉換成現實做的,又往往是極其困難的,實踐還需要艱苦探索。
最近又看了一些正反的案例,也與一些電商企業做了交流,感覺推行農產品上行的“S2B”模式就很有意義。如果把“S2B”里面的“S”不要定義為一般的大型電商平臺,而是定義為具備供應鏈輸出能力的電商企業時,就會發現應用范圍會更廣,農產品電商恰恰需要。
先說兩個案例:有一個央企搞消費扶貧,定向采購貧困地區的農產品,然后通過自有網上平臺銷售,結果品控問題不好解決,這里面有農民意識的問題也有供應鏈企業能力的問題,而且越到后面情況越不好,客戶體驗不理想;另外一個央業也搞類似的扶貧活動,卻事先找到一個當地較為靠譜的電商企業來做品控,于是活動進行順暢,各方都比較滿意。顯然,兩者的差異就在于是否找到了一個可靠的“S”級供應鏈電商企業。
再來看一個真實的思考:西域美農是農產品電商的龍頭企業之一,2016年以新疆干果等為主的農產品銷售達到6個多億。他們在業務拓展的過程中也感覺到了增長的壓力,就是依靠自己不斷拓展線上市場需要投入的成本與日俱增。但后來與新農人與微商合作,改為向他們提供一部分供應鏈和成熟產品,由這些網商或微商分銷,實現了優勢互補。因為,小的網商或微商短期內是難以建成自己的供應鏈體系的。這樣,西域美農正在轉型為“S”,而與其合作的小網商或微商就成為“B”,“S2B”模式初見雛形。不僅僅如此,依托“B”的支持,企業還可以將觸角進一步從供應鏈延伸到產業鏈,開始在源頭按照電商的要求建立農業基地,“C2B”又出現端倪。
聯系到現實之中,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在加大農產品上行力度,但卻缺乏像西域美農這樣的龍頭電商企業來做供應鏈,一些小的電商在參加平臺大活動后,迅速“潰不成軍”。阿里巴巴、京東等平臺也加大了農產品上行力度,同樣也缺乏這樣的供應鏈企業來支撐,“S”類的農產品電商企業在現實中的需要就更迫切了。
于是,我們就可以設想,一些龍頭型的農產品電商企業其實是可以順理成章地輸出自己的供應鏈能力的,實現發展轉型。一如曾鳴先生所言,“在未來的五年,最有可能領先的就是供應鏈平臺,它們是一個數據化的平臺體,會完成供給側的初步的網絡協同。”而農產品上行的格局也將為之一變,不再是千千萬萬個沒有抗風暴能力的小舢板競相出海,而是以若干“S”級電商企業為小中心的農產品電商“航母戰斗群”重裝出陣,整體的“戰斗能力”將大大增強,在推動電商向“C2B”加速轉型的同時,也必將更快地帶動農業生產方式轉型升級,讓農產品上行的進程進一步加快。
(作者系共青團陜西省委農工部部長)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