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農民自己說了算,自然有積極性,這就是市場的力量。
糧食貿易和其他貿易一樣,具有重大的平衡全球糧食余缺和增加產量的作用。
只要地球環境沒有大的變化,只要有貿易,就不必再擔心挨餓。
“民以食為天”乃是古訓。歷史上,太多饑饉,餓殍遍野,反復印證它的真理性。馮小剛的電影《1942》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遠的不說,“五零后”以上的人,幾乎都有挨餓的經歷,所以至今,對糧食問題的居安思危,還是社會的共識。
但是,時代確乎不同了。
改革以來。中國取得的第一項偉大成就,就是徹底擺脫了饑荒。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是承包制,只用了一年左右,就徹底解決了過去幾十年解決不了的吃飽飯難題。以前各種辦法都想過,農業機械化,興修水利等等,但收效不大。承包制為什么靈?過去的農民是為別人干活,現在是為自己。過去各級官員指導農民種地,瞎指揮,現在是農民自己說了算,自然有積極性,這就是市場的力量。
其次是糧食的貿易。市場的力量,不止于此,對外開放后,每年都進口糧食當然也出口,以保持糧食數量和品種的均衡,比如最近幾年每年平均從美國進口大約八千萬噸大豆。我們還從國外引進了化肥的生產線,化肥產量后來世界第一,也是重要一環。
經常有人夸大其詞,說某某國家特別是非洲出現饑荒,搶購糧食,甚至餓死人,基本都是忽悠。幾十年來,除了極個別的國家,世界范圍內已經沒有餓死人的悲劇發生。過去的一百多年,人口的數量翻了幾番,耕地面積沒有增加,但人均占有糧食卻不斷增加。與中國的情形類似,第一得益于農業技術如土地改良,種子化肥農藥等等的進步。袁隆平教授對此就有突出的貢獻,這可以確保產量。第二就是糧食的國際貿易。糧食國際貿易,最終的結果,簡單說就是,讓所有的土地都得到合理的利用,適合種什么就種什么。我們常常說,我們用7%的耕地養活了占22%的人口。而沙特阿拉伯的耕地是零,也要養活人。怎么養活,用石油換。中國加入WTO,帶來了經濟長期的增長,糧食貿易和其他貿易一樣,具有重大的平衡全球糧食余缺和增加產量的作用。
貿易也包括國內貿易,最近幾十年,中國的耕地面積因為城市化、土壤沙化及退化等年年減少。而且農民更是大幅度減少,種地的基本都是老年人。如果留心觀察,還會發現,有不少地已經撂荒,因為種地是不賺錢的,但中國的糧食卻年年豐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個地方糧食絕收,一個豐收,自然是前者價格高企而后者便宜。如果兩地能貿易,糧食就會從后者流向前者,如果不允許貿易就會出現悲劇。和國家之間的情況一樣。
如果戰爭怎么辦?如果他人不和我們貿易怎么辦?這都是比較極端的情況。從歷史來看,糧食的禁運發生過,但都沒有成功。因為說難聽點,糧食多了,不賣干什么呢。糧食不是什么高科技,土地產糧食,尋常事。如果不信,看看五六十年代西方對蘇聯禁運的歷史吧。實際上,全球貿易是一種多贏,全贏,在當前貿易自由化暗淡時,我們堅持貿易全球化的政策是完全正確的,其中應該包括糧食的貿易。
如果地主家也沒有余糧怎么辦?就全球來說,每年的降雨量是差不多的。氣溫也變化極小,不過是西方不亮東方亮,氣候幾乎沒有變化。比如今年湖南的雨水很大,但是也有干旱的地方啊。在現有技術下,全球的糧食產量,是差不多的。貿易可以基本熨平國家之間的差異。
說的簡單些,只要地球環境沒有大的變化,只要有貿易,就不必再擔心挨餓。不但中國如此,全世界都一樣。
你也許不信,因為根深蒂固的傳統認識。但時間可以證明,在有生之年,你以及我們的后代,都不會再挨餓。
我們更應該憂慮的是技術創新和金融發展。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金融界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