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參與糧食市場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定居農業開始之初。埃及和中國的史書記載了數千年前王朝在收集和儲備糧食領域的作用。如今,各國政府收購的大米和小麥約為2.4億噸,占全球大米和小麥年總產量12億噸的20%左右。各國政府收購情況差異極大,日本、中東和北非地區小麥進口國的政府糧食儲備約為3500萬噸。全球政府谷物儲備為2億~2.5億噸。根據國際糧食委員會的統計,2013/2014年度末,全球政府小麥儲備為1.88億噸,大米儲備為1.08億噸。其中,中國和印度歷來占據絕大多數份額。
東亞地區:東亞地區是各國政府都深深參與收儲糧食的一個地區,無論這些國家是富有(如日本),還是貧窮(如朝鮮)。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小麥和大米生產國。根據國際糧食委員會統計,2013/2014年度,中國小麥和大米產量分別為1.22億噸和1.42億噸,玉米產量為2.18億噸;年度末小麥和大米儲備分別為5700萬噸和5000萬噸,其中90%由國有糧食公司所掌握,大型糧食加工商則通過這些公司獲得供應。中國糧食儲備的政策目標,一是確保這兩種主要谷物自給,二是保障農民具有較高收入。
東亞其它國家或地區政府大量收購國產大米的目的,則是保持價格足夠高,以便維持農場家庭的收入水準,即使隨著經濟繁榮人均大米消費量出現明顯下降。日本農林漁省一直對小麥進口實施壟斷,并且常以2倍的價格轉賣給國內加工企業,從而為國內小麥生產提供補貼籌集資金。
南亞地區:印度是世界第二大小麥和大米生產國。據統計,2013/2014年度,印度小麥和大米產量分別為9300萬噸和1.03億噸。印度地方政府大量收購過剩糧食,公共糧食儲備量有時等同于中國。2013/2014年度,印度政府大米和小麥收購量分別約為3200萬噸和2500萬噸;年度末大米儲備量約為 2000萬噸,遠遠超過其1180萬噸的目標儲備量;年度末小麥儲備量約為2200萬噸,比上年度下降10%,但仍然遠高于其400萬噸的目標儲備量。
印度糧食政策目標不同于中國,其糧食收購的主要目的,是向貧困者配送定量食物,即通過各邦公共分配系統向位于各個村莊和市區的平價店提供糧食,然后貧困家庭則每月憑配給卡以市場價格的約10%購買數公斤小麥和大米。印度食品公司負責協調將大米和小麥從過剩地區運至欠缺地區。印度政府年均花費約200億美元用于實施上述糧食配給計劃。
孟加拉和巴基斯坦的政府糧食收儲十分有限,但是糧食安全狀況依然令人滿意。孟加拉政府每年僅收購國產大米3500萬噸中的100萬~150萬噸,該國還是實現了大米自給。孟加拉政府每年進口約100萬噸小麥,同時私營企業年均還另外進口200萬~300萬噸小麥。孟加拉政府輪換糧食庫存的主要方式,一是通過各種計劃向貧困者配送糧食,二是在價格上漲之時進行公開市場銷售。
東南亞和澳大利亞:泰國、越南和緬甸政府收購過剩大米,主要用于出口,其它絕大多數的東南亞國家政府則進口大米。印度尼西亞國家糧食后勤局對該國大米進口實施壟斷,然而隨著國內生產不斷擴大,進口大米目前僅占國內消費的約3%(即100萬噸)。菲律賓國家食品局負責部分大米進口,同時也授權私營企業進口大米。
自從澳大利亞小麥委員會失去其壟斷地位以來,地方政府極少對小麥貿易進行直接干預,然而該國許多國家貿易公司仍然收購國產小麥。
中東和北非地區:中東和北非地區是世界最大的小麥進口地區,該地區各國政府(特別是埃及、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等)在糧食收購和儲備方面一直發揮著主導作用,并且在近年期間擴大戰略糧食儲備方面表現得最為積極。該地區年均小麥進口量約為4800萬噸,約占全球小麥貿易量1.42億的1/3。該地區各國國營糧食企業壟斷著小麥進口,各國的糧食管理機構也是糧食儲存設施最主要的所有者和運營者。
西半球:自1996年以來,美國政 府一直沒有參與糧食收購或儲備。兩年前,加拿大政府也放棄通過加拿大小麥委員會實施的小麥收購壟斷權。
美國政府目前仍然耗資數十億美元,通過聯邦作物保險計劃和直接補貼計劃,對農民提供補貼,并且在不參與糧食收購的情況下,為4500萬低收入民眾提供食物援助。
在拉丁美洲,只有古巴和委內瑞拉這兩個國家的政府介入糧食收購。
歐盟和土耳其:近年來,由于國際糧食價格較高,歐盟一直沒有實施干預性收購,因此政府糧食儲備一直處于最低水平。當實施干預性收購之時,歐盟會直接撥款給各成員國的相關付款機構。值得注意的是,歐盟不允許各成員國擁有和經營自己的糧食儲存設施,所有糧食儲備都儲存在租借的私營倉庫內。
土耳其擁有一個組織有序的糧食市場,在這個市場里,政府通過土耳其糧食委員會發揮著重要作用。土耳其糧食委員會是一家國營企業,其職責是掌握糧食儲備、以及干預市場以穩定價格。當收成較大、價格較低之時,該委員會負責收購糧食;當收成較小 不足以輪換儲備之時,該委員會就負責進口糧食。該委員會擁有自己的儲存設施,儲存能力約為400萬噸。為了加入歐盟,土耳其必須采取措施使其糧食市場政策與歐盟保持一致。一旦成為歐盟成員國,土耳其糧食委員會將不得不分割成為一個付款機構和一個糧食儲存經營企業。
撒哈拉以南非洲:該地區有50多個國家,卻只有少數國家擁有糧食儲備。實施中央計劃經濟的厄立特里亞,是政府壟斷過剩糧食收購和糧食進口的惟一國家。埃塞俄比亞每年消費約2000萬噸食用糧食,但政府在保持壟斷小麥進口的同時,已將所有糧食加工企業實行私有化,并與國際糧食援助國協作運營40萬噸糧食儲備。蘇丹政府通過該國農業銀行收儲小米和高粱。南非政府于上個世紀90年代初解散了自己的小麥交易委員會,目前沒有公共糧食儲備,私營貿易商擁有的大量庫存成為該國的戰略糧食儲備。
對于每個國家而言,圍繞著政府糧食收購的各項議題都具有經濟和政治意義,當然也體現出管理欠缺的潛在問題。有一系列的論點反對政府戰略糧食儲備。首先,這需要大量投資用于建立儲存設施,并且需要更多資金將糧食儲存其中。其次,糧食市場變化莫測、充滿風險,然而相關政府機構卻必須不斷地判定糧食收購數量、以及何時和如何通過銷售或其它配送方式輪換儲備糧食。
再次,公共糧食儲備非常難以有效管理。絕大多數政府糧食儲存設施的員工至少比類似的私營糧食儲存設施多1~2倍,其運營成本也非常高,蟲害、潮濕和失竊所導致的貯存損失則更大。
對此,自由市場經濟學家提出各種反對論點,特別是亞洲和中東地區的許多國家政府仍在收儲小麥和大米。除日本以外的絕大多數富裕國家都避免收儲糧食,同時非洲最貧困國家卻幾乎無力收儲糧食。一些國家可能會減少儲備,另外一些國家可能會創建或擴大其儲備。因此,在可預見的未來,國家糧食儲備將繼續成為國際糧食市場上的一個重要因素。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糧油市場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