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17年中國糧食進口沖新高危害經濟社會,農村改革和海關監管改革勢在必行
1、2017年產量下降,消費和進口再創歷史新高
BOABC監測顯示,2017年全年糧食產量6.07億噸,低于國家統計產量6.18億噸;進口3490萬噸,較上年有所下降,但是依然保持歷史第三位高位水平;考慮大豆糧食進口1.31億噸,較上年增長1594萬噸,增長9.8%,國內糧食自給率降到82.3%;大豆大量進口和深加工副產品增長對飼料糧消費產生明顯替代;年度國內糧食總消費6.31億噸,較上年增長0.62%,工業加工消費推動糧食消費總量增長。大量進口壓低了國內產量和農民收入,農村改革勢在必行,大幅提高老年農民養老金,給農民基本公平的公民權是一切改革的基礎!!
2、2017年中國糧食消費細分分析
口糧消費3.04億噸,較上年下降0.50%;飼料糧消費1.90億噸,較上年下降1.06%;工業消費1.00億噸,較上年分別增長6.10%,深加工的主副產品對于口糧和飼料糧有明顯替代作用。12月末國內庫存總量5.91億噸,較上年增長1045萬噸,增長1.80%,安全系數提高0.91%;大量的進口成為推高國內糧食庫存和壓低國內生產的關鍵因素。
口糧消費方面,農村家庭消費8546萬噸,城市家庭7692萬噸,在外消費1.41億噸,較上年分別下降3.39%、1.93%和上漲2.16%。飼料消費方面,全部養殖業飼料消費3.15億噸,較上年增長0.45%;精飼料消費總量2.62億噸,上年增長不低于0.45%,養殖業產量增長推動飼料總產量和精飼料消費增長。
其中,糧食糧油加工副產品消耗量7264.3萬噸,較上年增長4.62%;飼料糧的凈消費1.90億噸,較上年下降1.06%。工業消費,深加工消費4878.2萬噸,釀造消費5092萬噸,工業消費增長主要在于庫存糧食的消耗所致,存放過久糧食深加工副產品的嚴重影響的飼料消費效果。
3、2016/17-2018/19作物年度中國糧食安全狀況
作物年度來看,2016/17年度,國內產量6.16億噸,進口3143萬噸,國內總消費6.34億噸,其中,口糧消費3.06億噸,工業消費9576萬噸,年末庫存3.45億噸,安全系數為54.36%。
2017/18年的大量進口,官方下壓價格,自然災害共同作用下產量的下滑,消費增長到來期末庫存小到3.36億噸,安全系數加大52.20%。
2018/19年度產量會有所回升,但是工業消費增長,期末庫存和安全系數將會進一步下降,推動糧食價格進一步下降。
年度價格方面,預計2017/18年度原糧價格2357元/噸,成品糧價格為3813元/噸;2018/19年度價格反彈成為必然,產業環境和宏觀背景可能共同決定原糧和成品糧價格不同程度的上漲,分別為2545元/噸和4149元/噸。
按照當前發展趨勢,到2020年國內糧食總產量可能達到6.26億噸,同國內的生產潛在生產能力差距在擴大,國內總消費總量為7.07億噸,國內糧食的總體生產無法滿足需求,但是如果我們主要品種的單產達到2015年的世界先進水平,我們的糧食總產達到8.5億噸,不僅可以滿足國內7億噸的需求,而且可以有近1.5億噸出口供應,提高農業生產力的水平至關重要。加速農村地區的經濟制度改革提升農村地區對于推動農業生產水平,維護國家經濟與社會持續安全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農村地區的經濟和社會改革的基礎在于歸還農民基本的公民權利,消除城鄉居民及社會不同階層的養老的近的天然之別,推動潛在消費轉變成為顯示的消費;加速社會誠信體系的構建,公開透明社會收入分配制度是解決我國當前經濟和社會的問題的根本和關鍵。選定周口阜陽這兩最大的農業區作為中國農業綜合改革試驗區的進行深入的農村與農業改革,構建符合中國的國情的經濟社會制度,其價值超過深圳特區和雄安新區,真正帶動農耕文明為基礎中華文明有效復興。
4、 按照2016年末人口測算中國居民人均食物消費情況
4.1 年度人均來看,2017年度國內糧食人均產量439公斤,較上年下降2.12%;人均總消費455公斤/年,較上年下降0.12%。其中,口糧消費消費220公斤、飼料消費137公斤、工業消費72公斤,較上年下降1.09%、1.65%和增長5.47%;口糧人均消費中,農村地區人均家庭145公斤;城市家庭人均97公斤,較上年分別下降0.95%、4.78%;在外餐飲消費人均102公斤/年,增長1.55%,在外餐飲消費增長帶來總體口糧消費增長。
其他主要食物中國動物性食品的供應總量2.22億噸,人均動物性食品163公斤;其中,肉類總供應量9000萬噸,較上年增長0.09%,人均65.83公斤;水產6938萬噸,人均50.18公斤;牛奶3545萬噸,人均25.64公斤;禽蛋3070萬噸,人均22.20公斤;白酒供應人均9.98升,啤酒供應32.38升,較上年分別下降0.20%和2.01%,經濟和社會變化影響居民食物消費。值得關注的人均動物性食品的數據顯示我們的統計數據存在一定的偏差或者問題,值得認真深究我數據形成過程和數據的可信度。
4.2 月度消費來看,12月國內糧食總消費5339萬噸;其中,口糧消費2677萬噸、工業消費821.7萬噸、畜牧養殖精飼料消費2237.6萬噸,其中糧食飼料糧凈消費1598.8萬噸;月末庫存總量5.90億噸,月末庫存系數11.07;11月、12月大米產量、飼料產量、啤酒產量、食用油產量的下降呈現反常狀態,帶來口糧及糧食總體消費量的回落。
人均月度糧食消費來看,月度糧食總消費38.61公斤;其中,口糧消費原糧19.36公斤,飼料消費11.56公斤,工業消費5.94公斤、種子及損耗人均1.75公斤。口糧消費中農村地區家庭消費12.77公斤,城市家庭人均消費8.55公斤,在外餐飲消費總量9.01公斤。工業消費中,酒類消費糧食消耗量2.26公斤。
月度居民食物供應情況來看,12月肉類總產量886萬噸,進口38萬噸,肉類總供應924萬噸;人均肉類6.68公斤,進口占到0.27公斤。白酒12月度產量127.1萬千升,啤酒254萬千升,折合人均白酒919ml,啤酒1.838ml。肉類和酒消費帶來糧食間接消費,另外,養殖業的結構和養殖方式的調整也增加糧食消費。
5、月末國內糧食的庫存狀況
12月末 國內庫存總量5.91億噸 ,庫存構成方面,品種構成來看,稻谷月末庫存量1.90億噸、玉米1.92億噸、小麥1.20億噸,大麥589.3萬噸,其他各類雜糧 (包括薯類、豆類,其他谷類雜糧) 8323.9萬噸。
三種主要糧食作物庫存5.02億噸,國有糧食占有量預計為2.88億噸,農戶庫存1.52萬噸,商業庫存6194萬噸,分別占到庫存總量的57.33%、30.32%和12.34%;農戶糧食總體年度消費銷售進度為76.56%。國有糧食出庫放緩導致國有庫存占比持續增長。
6、國有糧食購銷方面,公開拍賣不是主要出庫方式
初步統計截止1月全國主產區的糧食收購量23887萬噸,預計國有企業當月收購量12176萬噸,10、11、12月三個月的月度糧食收購量分別為4624萬噸、5903萬噸和2616萬噸,估計國有糧食企業的收購量分別為1967萬噸、2350萬噸和1354萬噸。
相關部門公布的統計數據來看,11月全國總體國有糧食企業的收購量2096萬噸。當月銷售2708萬噸,銷售遠大于國有企業的收購量,國有企業的糧食供應占到當月社會糧食消費總量的49.14%,國有糧食企業的繼續國內糧食流通的主渠道,對糧食市場的穩定起到的關鍵作用;
國有糧食出庫方式來看,當月拍賣成交總量170.3萬噸,拍賣占到全部國有企業糧食出庫總量的3.96%,拍賣出庫比率有所下滑,國有糧食非公開出庫帶來“市場研究員”根據拍賣出口來判斷國有企業的庫存量的結論是完全錯誤,導致了當前一些機構對國有糧食庫存的量的錯誤判斷,也許是一些人有意壓低國內糧食價格手段所致,應當引起我們的關注。
7、大量進口復合貿易商利益,危害國內經濟
2017年,國內糧食生產市場化程度提高,種植業結構發生調整,總產量有所下降,進口也出現一定下降,生產和消費缺口有所擴大,帶來后期更大進口和更低的生產,大量削減糧食的作物的播種面積是一項不很明智的決策,帶來更大需要引起關注。后期更大量的糧食進口,完全符合國際貿易商的利益。面對中國大量進口的大國效應,會導致進口價格的大增。
8、海關進口監測貓鼠一家,各自追逐利益最大化!
面對政策失當或者受到國際貿易商的誘導結構導致大量進口;面對國際貿易商對世界貿易及中國貿易的極大影響,防范跨國糧食壟斷權力的尋租,國家應該加強對大型貿易商的貿易情況的監測,追蹤,同時進行及時的信息公開,讓跨國企業的貿易行為接受全社會的監測,才能防范壟斷企業的借助壟斷權力謀求巨大的壟斷利益,損害國家和社會會利益;當前海關不向社會公眾公開跨國貿易商的貿易信息,跨國壟斷糧商壟斷糧食貿易,海關壟斷貿易信息,拒絕向社會公開大型企業的貿易信息,相反借助海關壟斷信息進行高價銷售海關信息,進行嚴重的權利尋租,嚴重制約公眾對進出口信息的知情權和對壟斷貿易企業的信息監督權,海關和大型貿易企業貓鼠一家 ,嚴重危害社會公眾利益。
面對進口對國內經濟的影響,海關應該更加及時公布主要糧食的品種的進口數量、金額、品級及進口來源國別、達到口岸,進口商和國際出口商,讓國際貿易在不僅接受海關和商檢的監測,更要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構建文明、綠色、誠信、透明、有社會責任的國際貿易,讓國際貿易更好的帶動中國經濟和全球經濟的健康發展,而非國際貿易商獲取壟斷利潤的工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北京Farmer(微信公眾號原創)2018-03-04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