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要深刻認識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扎扎實實把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好。”3月8日上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在代表委員和廣大干部群眾中引起強烈反響。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院長、黨委書記蔣小松再一次振奮精神:“鄉村振興戰略與我的工作契合度很高。”與農牧業打交道30多年,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蔣小松覺得“三農”工作越來越細,鄉村振興戰略要求越來越明確。其中,關于鄉村振興戰略中“要推動鄉村產業振興”,蔣小松認為,科技創新是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決定性要素,實施過程中既要“集中力量干大事”,也要“各施所長善分工”。
鄉村振興戰略: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篇 | 全國人大代表蔣小松:科技創新是鄉村產業振興的決定性要素
產業要興旺 鄉村振興的基礎和關鍵
在蔣小松看來,習近平總書記為鄉村振興戰略指明的五個具體路徑:鄉村產業振興、鄉村人才振興、鄉村文化振興、鄉村生態振興和鄉村組織振興,與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要求互為表里,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抓手和根本遵循。“結合我的工作,思考得最多的是產業振興。”蔣小松認為,鄉村產業振興也就是農業產業興旺,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基礎和關鍵所在。
農業產業如何興旺?蔣小松首先回答了“興旺”的含義,“興旺的產業,一定是人民群眾需要的產品生產得出來、賣得出去、農民有利益回報、向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向發展的產業。”接著他給出實現興旺的關鍵詞——“特色”。
“特色產業意味著真正只有你這個地方有,其他地方沒有。”蔣小松舉了個例子,“比如我們聽到有人說‘四川的臘肉好吃’,那么這就意味著臘肉可以成為四川的特色,別的地方比不過。”
蔣小松強調,與找準特色同樣重要的是解決生產效率,“如果有特色的農產品不能夠滿足市場需求,那么興旺則無從談起。興旺的農業產業還需要滿足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高,具有現代農業科技內涵、現代生物科技內涵,是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支撐的全產業鏈發展的產業。”
產業要特色 養殖業可以定向飼養
蔣小松用實事說話,力證科技之于農業產業舉足輕重的作用。時間回到三年前的2015年1月,他代表團隊從北京捧回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的成果“大恒肉雞培育與育種技術體系建立及應用”獲此殊榮。農業部部長韓長賦把“大恒肉雞”列舉為我國農業科技的代表性成就,贊其為打破白羽肉雞獨大的局面做出了積極貢獻,稱“我們也有了自己的品種”。同時該品種的肉雞被推廣到全國18個省,也成為全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農業適用品種。
“所以說,特色產業既要有區域的特點,也要有科技的支撐,”蔣小松分享他的觀點,“鄉村產業振興,科技創新是決定性要素。”回到特色農產品的打造上,他再舉例,“比如四川的特色菜有回鍋肉,什么豬肉炒回鍋肉最好吃,我們就培育和飼養這樣的豬,那這樣的特色產品別人更比不過,這就是科技含量,以后川菜需要的原材料都可以這樣定制。”
事實上,四川已經在行動,蔣小松告訴封面新聞記者,在地方特色新品種培育和應用方面,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育成的“川藏黑豬”配套系通過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審定,已經獲得畜禽新品種(配套系)證書,而這種豬肉是炒回鍋肉、做臘肉的最優選擇。
產業要創收 股份制合作是方向
“科研單位提供特色產品的技術支撐,然后還需要技術推廣、生產應用、銷售等,應該是全產業鏈的發展。”蔣小松思考著,科研單位、企業和農民攜手合作,完成鄉村產業振興的目標,真正實現農業產業為農民創收,“新品種和新技術研發交給科研單位,商品種植和養殖養環節交給農民,產品深加工和市場營銷交給企業。”
他的建議是,建立全產業鏈一體化經營機制,建立企業與農民一體化利益分配機制,壯大龍頭企業,打造四川省優勢畜牧產業集群,做強家庭牧場、做大專合社,使之成為畜牧產業鏈利益群體的重要組成。
在蔣小松看來,穩定的利益聯合機制是農民增收的核心保障,“以荷蘭、法國、丹麥為代表的歐盟畜牧產業化模式,就是采用‘合作社+公司+農戶’的經營機制,農戶是家庭牧場,公司是合作社的企業,合作社(包括農戶)是公司的股東,用股份聯結各生產經營主體。”他認為,采用股份制合作方式,把公司和農戶真正“加”在一起,能更好的推進農民穩定增收。(記者 李媛莉 任吉軍)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封面新聞 頭條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