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和新引擎。鄉村振興的首要問題是產業興旺,這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推動鄉村產業振興,要著力解決好四個方面的實際問題。
抓好頂層設計,解決方向不明的問題。鄉村產業振興是一個系統工程,既要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又要發揮政府重要作用,讓市場和政府“兩只手”同時發力。按照中央要求,各地要多級聯動,形成科學的鄉村產業發展體系,針對不同地域因勢利導、分類推進,進一步優化鄉村產業布局。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為鄉村產業興旺劃定了清晰的路線圖。省委省政府出臺的《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開創新時代“三農”工作新局面的意見》,在省級層面指導各地根據各自地理區位、資源稟賦、產業現狀,以縣域為基本單元統籌做好產業規劃布局,形成“一縣一特、一鄉一品”的整體布局。各市縣要因地制宜,科學制定產業發展方案;各鄉鎮、村(居)都要結合實際,圍繞產業發展做好規劃,共同構建起“大園區、小庭院”“大產業、小村落”等富有特色的產業格局。
推進“四化”建設,解決效益不高的問題。推進科技化建設,驅動產業提質。著力培育創新主體,培育一批研發投入大、技術水平高、綜合效益好的農業創新型企業。以“星創天地”為載體,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鼓勵新型職業農民、大學生、返鄉農民工、科技特派員等成為農業創業創新的生力軍。推進政產學研用創緊密結合,加快各類研發機構、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等創新服務平臺建設。加大培訓投入,提升農民職業技能,培養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推進農業品牌化建設,引領產業優化。制定規劃育好品牌,力爭每個縣都能形成一個或者多個高品質、有市場、能富民的產業或特色品牌。支持企業創好品牌,特別加大對省級龍頭企業品牌培育力度。整合資源用好品牌,用好用活地理標志農產品商標,建立品牌產業鏈多元利益聯結機制。推進規模化建設,補齊產業短板。加快推進土地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合理規劃高標準農田項目區。加快龍頭企業培育,重點扶持一批帶動能力強、創新能力強、市場開拓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和“公司+農戶”等生產經營模式,提升規模化生產水平。推進特色化建設,激發產業活力。按照“一縣一特”“一特一片”的發展思路,建設一批優質農副產品供應示范基地,打造一批現代農業特色產業集聚區,發展壯大優勢特色產業。
打造精品小鎮,解決平臺不強的問題。聚力特色產業建設精品小鎮。以特色產業為基礎,走產業興鎮、產業富民、產業支撐發展的路子。邵東縣立足產業特色,著力將“南國藥都”廉橋鎮建設成醫藥精品小鎮,將“五金之鄉”仙槎橋鎮建成五金精品小鎮,將黑田鋪鎮打造成“中國特色包裝印刷產業小鎮”。聚力特色文化建設精品小鎮。文化是特色精品小鎮的“內核”。安化縣黃沙坪鎮的“黑茶小鎮”、花垣縣邊城鎮的“邊城小鎮”、隆回縣虎形山瑤族鄉的“花瑤小鎮”等,不僅湖湘特色鮮明,而且具有獨特的文化魅力。聚力規劃引領建設精品小鎮。堅持規劃先行,高起點編制發展規劃,做好小鎮空間布局、項目謀劃,讓傳統與現代、歷史與時尚、自然與人文完美結合,做到“一鎮一風格”。
堅持多措并舉,解決投入不足的問題。想方設法抓統籌,堅持“1+4”模式,即堅持項目帶動,引導回鄉能人、農民、社會資本、金融機構投入,匯聚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堅持項目帶動。加快推進農業產業項目、農業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引導能人回鄉。充分利用在外經商辦企業的老板資源,引導其回鄉投資興業,推動城市資金和人才回流農村,反哺家鄉建設。引導農民入股。引導農民以土地經營權、林權等入股農民合作社和企業,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群眾變股東。引導金融投入。健全面向“三農”的金融服務體系,推動“糧食貸”“特色貸”“救災貸”等涉農金融產品落實,為鄉村建設和產業發展提供金融保障。鼓勵社會投入。鼓勵工商資本進入現代農業領域、發展農村新業態,支持社會資本以特許經營等方式參與農村公益性項目建設運營,形成財政引導、金融支持、社會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湘評論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