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價格問題和糧食生產問題在兩會期間備受代表委員們的關心,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指出,要加快農業(yè)結構調整。糧食連續(xù)增產,為穩(wěn)定物價改善民生提供了有力保障,但同時面臨庫存大幅增加、市場價格下跌等問題。
在我國吉林、江蘇、河南等糧食大省,村民們反應在家辛苦務農不如外出打工掙錢多,糧食產量大政府補貼少。特別是這兩年,玉米收購價格很低,甚至有土地流轉種糧大戶開始毀約棄租。同時,玉米庫存持續(xù)高企,不斷蠶食深加工行業(yè)的利潤。而且務工與種糧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這些都嚴重挫傷糧農種糧積極性。
1.農民有話說
湖南“第一產糧大縣”寧鄉(xiāng)縣,在近30年間,外出務工的工價漲了75倍,而稻谷的價格只漲了11倍。在1980年,打5天工才能買100斤稻谷,而如今1天的工錢就能買。當地溈河村的鄧愛在村里開著小超市,丈夫在鎮(zhèn)上當修車工。夫妻倆不靠種地為生已經十多年了,鄧愛說:家里就靠著這幾畝田的話,收入太少搞不開,我兒子一個月的開支都搞不住,生活費每個禮拜500吧,學費一萬多。不增加外面的收入是不行的。
這幾年國家在農業(yè)上的投入越來越多,糧食的產量越來越高,但是農民自己卻完全感受不到豐收的喜悅,甚至會覺得白干了一年,虧本,而想解決這樣的問題一時半會又不可能。很多基層的農技人員也很糾結,覺得空有一腔熱血,沒有經濟效益。
湖南益陽市赫山區(qū)農業(yè)局科教站站長李曉平是恢復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學生,他從湖南農業(yè)大學畢業(yè)后就回到家鄉(xiāng),從事植保和農技推廣。
李曉平說:以前農民只有這塊地,這塊地不種好就餓死,所以種糧的積極性很高。現在農民種糧沒效益,靠它致富不可能。國家不拿出其他的辦法的話,對我們基層農業(yè)技術推廣部門或農業(yè)行政部門,那真是難。老一代做了這么多年是職責所在,下面這一代堅持做下去,還真有點難。
做一件事情,沒有收益的話,確實很難持久,所以,要讓農民有種糧積極性,就要讓他們有錢賺,而究竟怎么才能掙錢呢?兩會代表委員們也是各抒己見——
2.專家有回應
當前確實存在國外的糧食價格低于國內的情況。我們國家農業(yè)生產規(guī)模小、成本高,所以在糧食價格上不具備競爭力。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們國家進口了很大一部分糧食。2015年進口的1.2億噸糧食當中,大豆8000多萬噸,谷物3000多萬噸。
政府定的玉米臨儲價格比國際市場高,每噸多500元。再這樣玉米就是賣不出去,以后就要和國際價格接軌。
國家現在慢慢的不再實行部分農產品的臨儲政策,就是要讓我們的農產品價格慢慢和國際接軌,不能高得離譜。所以這個陣痛期是必須存在的,怎么才能使陣痛期縮短。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yè)大學校長柯炳生也就這一問題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
無論從短期看,還是長期看,擴大規(guī)模,擴大規(guī)模,實現機械化是必不可免的選擇。緊跟著國家的大政方針走,肯定是不會走錯路的。擴大規(guī)模搞機械化,農民擔心一時半會可能實現不了,那有沒有其他的方法能夠讓我種糧食能掙錢呢。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密山市東糧集團董事長翟友財就給大家支了招——
從種植到產品的銷售,食品從種到收,到深加工,到進戶都有追溯。農民的意識也在轉變,不能光追去產量,而要追求產品的質量和口感,這樣我們的產品才有競爭力,才能賣上好的價錢,農民才能有好的收入。
3.政府有保障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三個五年規(guī)劃的建議》提出:堅持“三農”投入只增不減,加快建立投入穩(wěn)定增長機制。要充分發(fā)揮補貼政策的引導作用,保持農業(yè)政策連續(xù)性穩(wěn)定性,逐步擴大“綠箱”政策,調整改進“黃箱”政策,加快建立與農業(yè)轉方式相適應的補貼政策體系。
與此同時,要注重發(fā)揮市場形成價格作用,繼續(xù)實行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完善玉米等重要農產品臨時收儲政策,搞好大豆和棉花目標價格試點,積極開展農產品價格保險試點。加強農產品流通設施和市場建設以及市場信息監(jiān)測綜合平臺建設,改革和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儲備制度。
想要靠種糧支撐我們的經濟收入,需要規(guī)模經營,降低糧食生產成本,推廣新的農業(yè)技術,生產質優(yōu)農產品,使我們的糧食在國際市場上有競爭力。
中國鄉(xiāng)村發(fā)現網轉自: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致富青年幫》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