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寒潮等影響,從春節到現在,部分地區蔬菜價格持續高漲,但小麥和玉米等價格卻不容樂觀。
國家統計局青海調查總隊日前公布,青海省小麥價格出現近10年來首次下跌。不僅是青海的小麥,去年由于國家下調臨時存儲玉米掛牌收購價格,我國玉米收購價格出現下降,部分地區不足8毛/斤;作為著名滋補藥材,瑪卡價格近期突然一落千丈,新鮮瑪卡價格從每斤上百元跌落到7到9元,不足原來的十分之一……農產品價格普遍下滑,農民陷入了豐收不增收,甚至賠本的困局。
農業作為國家基礎,如何使國家增產、農民增收,公眾吃得飽、吃得好,更能吃得安全?
困境——農產品價格下跌生產成本高漲
小麥、玉米等農產品價格下跌,畜牧產品也存在同樣問題。今年初,在北京舉行的“尋找心中的牧場”大型公益慈善認購、認養活動上,內蒙古牧民哈斯克日敦說,去年國慶節后,由于干旱,牧草價格不斷上漲,但是受天氣、進口羊肉等多重因素影響,當地羊肉價格一直下滑。哈斯克日敦去年養的300多只羊都沒有賣出去,原因是在這個宰羊季一只羊的收購價格僅300元,而一只羊的養殖成本是700、800元。
“收購價太低,繼續養著羊的話,賠得更多。不說飼料等,光是雇人成本就要一人一天100元。”哈斯克日敦說。
與農產品價格下跌趨勢不同的是,其生產成本持續高漲。農業部水稻生物學與遺傳育種實驗室主任、中國水稻研究所副所長胡培松說,農業生產成本主要來自于化肥、農藥、機械和人工等,而化肥、農藥等生產成本主要在石油。如今國際油價從最高約140美元/桶下跌到40美元/桶左右,生產原料大幅下降,但化肥、農藥等產品價格不降反升,使農民的生產成本進一步增加。
然而從消費者來說,購買糧食和羊肉等產品,零售價并沒有下降,甚至部分地區還有不同程度的上漲。如此一來,不僅大幅挫傷了農民的積極性,消費者并未得到實惠。
原因——農業結構性問題日益凸顯
在今年兩會上,國家領導人表示,中國問題的最終解決還在于農民問題從根本上解決,讓他們能夠富裕起來,過上現代文明的生活。但是現在,農產品主要是谷物產品的國內價格和國際市場比,像玉米、小麥、大米,幾乎每噸要高600多元,主要是因為我國勞動生產率比較低,機械化等程度不高。
此外,我國農業結構性問題日益凸顯。全國政協委員李成貴說:“我們的農產品供求出現一種失衡,一方面進口很多農產品,特別是需要進口大量的大豆;另一方面有些農產品出現過剩,比如玉米,目前玉米的庫存在3億噸左右,一年需求約為2億噸多一點。這就導致玉米價格持續下跌。所以我們必須要調整農業結構,也可以說農業供給側改革是倒逼出來的。”
方案——吃飽到吃好,從高產量轉向高品質
如何才能解決農牧業增產不增收,部分產品過剩等問題?水稻是主要糧食作物,其現狀和發展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創新工程創新團隊工作匯報時,中國水稻研究所所長、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程式華說,我國水稻產量不斷提高,除了國家政策因素外,水稻的增量主要依靠水稻品種的改良和改善生產技術等措施來實現。
胡培松說,我國的“綠色革命”、“雜種優勢利用”、“超級稻研發”居世界領先,凝聚幾代水稻育種人智慧,是中國科技創新最具代表性學科。我國通過技術推動水稻單產量的提高,以解決溫飽問題,但對稻米品質等研究相對重視不夠,導致我國水稻高產育種領先,但品質研究相對落后。
程式華說,如今我國水稻單產已達到了460公斤/畝。“我們曾測算過,人口峰值若達到16億人,單產達480公斤/畝,就可滿足我國的稻米需求量。但是隨著大家對食品質量要求的提高,我們不但要滿足‘吃飽’,還要滿足吃好、吃得安全的要求。不但要穩定提高產量,還要提高品質,這無疑給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政府要糧、農民要錢、居民要命。”胡培松說,截至目前,中國農業科學院品質遺傳改良團隊已育成“中優早3號”“中香1號”“中嘉早17”等主栽優質及加工稻品種近20個,累計應用超過1.2億畝。特別是“中嘉早17”,在2010年就被認定為優質超級稻,連續6年成為國家主導品種。在湖南省種植的50種秈米原料生產的鮮濕米粉研究表明,“中嘉早17”生產的鮮濕米粉的感官綜合評分最高,口感顯著優于其它品種,而且綜合品質最好。
前幾年,“鎘大米”事件讓公眾對農產品安全更加重視,而在2014年,對60個早稻品種通過盆栽、大田等試驗,“中嘉早17”等4個品種被推薦為“鎘低積累”應急性品種。胡培松說,正是雄厚的科研實力,長年對水稻品種的研發和創新,“中嘉早17”快速脫穎而出,成為全國推廣面積最大的秈稻品種,2015年推廣突破了1000萬畝。
程式華說,在“十三五”期間,中國農科院水稻所還將實施科技創新重點工程,明確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引領世界水稻科技為使命,把握水稻科技創新方向。研究方向包括超級稻育種、水稻品質遺傳改良、水稻高效栽培和病蟲害防控技術創新等應用研究,又強化種質資源創新、水稻功能基因組學、水稻發育生物學等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真正做到“頂天立地”,同時加強與之匹配的一流平臺和基地建設,從而為水稻科技重大理論、技術和產品創新取得突破提供有力保障。
創新農業信息技術,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
中國農科院副院長李金祥說,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勢在必行、任務艱巨,亟須運用發展新理念,創新農業信息技術,破解農業發展難題,推動農業轉方式、調結構,為農業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撐和技術保障。
李金祥說,大數據已成為發現新知識、創造新價值、提升新能力的創新路徑,加快發展我國農業農村大數據,構建國家農業大數據中心,建立健全覆蓋生產、消費、庫存、進出口、價格、成本六大要素的全球農業信息調查分析系統,可以推動農業資源要素數據共享。針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數據可以驅動解決農業資源配置、農業經營效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強、適度規模經營引領等相關問題。
“電子商務可以催生農業供給側新動力。”李金祥說,2014年我國農產品網絡零售交易額突破1000億元。針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電子商務可以驅動解決“短板”補齊、一二三產業融合、農業經營增效、農民收入增加、農村全面發展等相關問題。農業物聯網在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技術優勢。為保障“舌尖上的安全”,需要實現從“田頭”到“餐桌”的全過程追蹤溯源;針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可驅動解決農業“降成本”、技術裝備自動化、農業質量安全確保等相關問題。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科技網-科技日報 2016-03-29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