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記者王成棟 吳亞飛
嘉賓:中國區域經濟學會顧問 程必定;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 牛鳳瑞;四川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教授 鄧翔
記者:小鎮的生態宜居優勢如何轉化為產業優勢?
鄧翔:生態宜居小鎮的確不能止于“生態宜居”,那樣的話,小鎮遲早會失去活力和魅力,最終失去美麗。
其實,在生態宜居小鎮培育新興產業,就是一次轉換發展動力的過程。這要求政府在產業選擇上要有超前意識,早動手更好。這是小鎮財力物力有限的現狀決定的,只能比起跑、比速度。不過要注意,不能隨波逐流,更不能搞同質化。
程必定:雖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但要找到合適的路徑把“綠水青山”變現才行。都說小鎮的發展產業要有超前意識,如何超前,最好的出路就是給生態宜居小鎮插上智慧的翅膀,通過科技密集型產業等新興產業的培育,避免小鎮空心化。
牛鳳瑞:要糾正一個觀點,把生態宜居小鎮看成只是修污水處理廠、引進森林、淘汰落后產業,這是誤讀,或者是狹隘的解讀。沒有產業配套,無論多美、多宜居的小鎮,都不可能走得太遠。在發展產業時,要依托生態宜居這個底牌,把準脈、定好位,最大限度發揮自身優勢,形成特色,小鎮才能吸引人才、產業和資本入駐,才能培育新業態。
記者:小鎮靠什么吸引人才?
程必定:當下農民工返鄉創業、大學生返鄉創業正在持續升溫。四川是人口大省、農民工輸出大省,在農民工返鄉創業和大學生創業風起云涌的當下,作為與農村、與生態、與自然最貼近的城市形態,小鎮可以抓住機會“筑巢引鳳”。
要知道,這部分農民工、大學生,既有眼界、技術和一定經濟實力,又對故土有感情,在小鎮培育新興產業的最初階段,可以從他們入手。牛鳳瑞:小鎮之所以迷人,除了生態良好、宜居之外,還在于它更有人情味、更人性化、更具人文關懷。在當下,小鎮擁有更低的用工、用地成本,一旦再具備相當水準的軟件,人才的到來就不遠了。
記者:國內有哪些成型的經驗可供借鑒?
鄧翔:從省外的情況來看,培育新業態需要一定時間成本,這對于小鎮而言是正常的。如何在這期間抵御形形色色的誘惑?我建議,省級層面應考慮出臺一定的扶持政策,以幫助生態宜居小鎮度過培育新業態的“爬坡期”。
程必定:沿海省份的做法是,生態只是底色,宜居只是招牌,文化、內涵、智慧才是小鎮的引擎和加速器。舉個例子,浙江的烏鎮山清水秀,也很宜居,以往靠旅游打出名氣,現在呢?更多是靠互聯網產業,靠創新,靠江南水鄉文化。
牛鳳瑞:成熟的生態宜居小鎮,往往選擇把生態的生產、生活方式做成產品、商品,輸出相關文化與觀念。這個前提是,各地要整合自己的民俗文化、人文景觀等,突出地域、人文特色,有計劃有步驟地做好各項產業布局和準備工作。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四川日報2016-05-27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