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近年來,“垃圾下鄉”、“垃圾圍村”的新聞頻頻見諸報端。在全國4萬個鄉鎮、近60萬個行政村中,有許多都沒有環保基礎設施,有的還處在最原始的垃圾自然堆放狀態。
我國的環境污染正在進行一場“上山下鄉”運動,已經從城市向農村轉移,農村遭受環境污染的比例在不斷上升。中國鄉村之聲特約評論員魏永剛對此指出,垃圾圍村,對農村原有的垃圾處理方式提出了嚴峻挑戰。
魏永剛:農村垃圾處理原來有一個自己的“循環鏈條”,比如,剩菜剩飯作泔水喂豬,家畜糞便可以做肥料,肥料又成為莊稼的營養。這些年隨著塑料包裝的工業日用品大規模下鄉,隨著農業生產對化學肥料的倚重,農村垃圾的成分和結構都發生了很大變化。農村生活方式的改變也使垃圾大量增加。我的故鄉是一個小山村,過去從來沒有為廢水犯過愁,生活廢水直接流入廁所當了肥料。現在,不少新修房子安裝了抽水馬桶和家庭洗浴設備,廢水數量大大增加,污水處理就成了一個大問題。這些都對農村垃圾的原有消納方式提出了嚴重挑戰,甚至形成垃圾圍村、垃圾成山現象。
概括起來說,農村垃圾處理有幾個短板:一是垃圾處理的公共設施欠缺,填埋場、垃圾工業化處理設備在大部分農村都不具備;二是公共服務機制短缺,很多農村沒有專門的垃圾回收隊伍和清掃隊伍;三是農村衛生意識欠缺,無論鄉村干部還是普通群眾,對于垃圾問題確實還沒有像增加農民收入那樣重視起來。
農村生活垃圾得不到及時處理,極易產生對土壤、水源地的二次污染,給農村環境治理帶來了極大的挑戰。為此,中國鄉村之聲特約評論員魏永剛表示,破解農村垃圾問題,需要從城鄉統籌的角度尋求解決之道。
魏永剛:破解農村垃圾問題,還得從城鄉統籌發展中尋找思路。第一位的應該是把環境建設范圍擴大到農村。“十三五”規劃中生態建設和綠色發展強調到了很高的高度,而生態建設和綠色發展,必須包括農村。在中小城市尤其是縣域發展中,一定要把鄉村衛生建設作為基礎性工作來做;其次,要統籌城市和鄉村的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當下,不可能給每個村都建設垃圾處理站、污水處理廠,但至少要給每個村莊提供一定垃圾處理設備。前幾年,湖北省給每個村莊配備了垃圾桶和垃圾清運車,就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再次,要因地制宜解決農村環境建設的投入問題。垃圾處理也是要花錢的。公共服務投入要把農村垃圾處理作為重要一項,給予充分考慮。
鄉村要美麗起來,解決好垃圾處理,就是解決了“里子”問題。建設美麗鄉村,不能只講“面子”,不要“里子”。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央廣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