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爭奪萬億縣域市場:小微金融機構如何突破生死線
“在科技給金融行業所帶來的眾多變革之中,最重要的是數據技術兩方面的突破。” 標準普惠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楊舟在日前一場主題為“科技金融本土化深刻變革”的會議上表示。
他認為,第一項突破是數據的采集能力,第二項突破是數據分析的能力,而這兩者的疊加,其價值是爆發性的,它使得過去無法實現的金融服務如數據反欺詐、智能投顧、快速交易驗證、聯合簽名控制以及高精度獲客成為現實。
據了解,上述會議是由標準普惠(SFI)聯合Fintech情報局共同舉辦,與會嘉賓對金融科技(Fintech)及小微金融領域內的眾多問題,進行了多角度的深入探討。
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云計算技術、數據技術、機器學習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區塊鏈技術以及社會學等的快速發展,使得一些過去不可能的金融服務在當前變成了可能。
目前,國家大力倡導發展小微金融,諸如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京東、蘇寧以及一些新興的互聯網金融公司紛紛開始布局縣域這一塊金融覆蓋相對空白的市場。小額貸款公司——作為這塊市場多年的耕耘者,他們所面臨的競爭愈加激烈,除了要與這些互聯網金融公司搶食之外,還面臨著來自業務不斷下沉的商業銀行的競爭。
楊舟表示“中國超過50%的小微金融機構將在市場爭奪戰中面臨死亡危機,在萬億規模的縣域級市場,能否利用科技手段提高業務效率和風控能力,將成為小微金融機構的生死線。”
“面對萬億縣域新興市場,全國超過1萬家小微金融機構中,已經具備穩健規模化擴張能力的寥寥無幾。”楊舟坦言,小微金融機構如何在這種大環境下,找準自身定位,用信息技術與大數據武裝自己,建立自身競爭優勢,成為“互聯網+時代”下小貸公司轉型的重要課題。
作為在小微金融領域從業20多年的“老兵”,卯翔是云南省內最早開展本土小微市場研究和實踐的金融專家,是真正把IPC技術植入本土實現商業可持續的帶頭人。由于采用了基于IPC核心技術的標準普惠技術系統,使其調查和審批效能大幅提高、人員培養成本不斷降低、管理半徑數倍增長、業務大規模復制成為可能。關于標準普惠技術系統應用的效果,卯總給出了具體的數據:運營成本下降30%、業務人員能力依賴度下降20%、單筆業務效率提高50%。
近幾年快速發展的移動信息技術、大數據處理技術、互聯網技術使得IPC小微信貸技術遇到了一個嶄新的變革窗口期:將移動終端實時定位技術、自動化交叉核驗技術、信貸機器學習技術與IPC技術整合,從而重新定義小微金融,大幅提升IPC模式的貸款效率,防范道德風險,形成可被直接穿透的標準資產,從根本上提升小微金融機構的透明度,降低其融資成本。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互聯網金融新聞中心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