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9月份后,我國水稻收割工作將大范圍展開。在面臨2015年秋糧農產品價格普遍下跌的情況下,水稻品種儼然成為一枝獨秀,呈穩中上行趨勢,從而使得2016年粳稻種植面積大幅增加。面臨2016年的收獲季,在今年南澇北旱以及近期東北遭遇“獅子山”臺風突襲,造成局部地區水稻大面積倒伏,或造成質量下降及減產問題,水稻價格能否再續去年的牛市,將成為農戶、貿易商、米企關注的焦點。中國糧油信息網分析師尹秀穎認為,水稻收儲之路將呈利大于空的局面,筆者將從國家政策及市場供需狀況與大家交流探討。
政策托底 稻價或將延續穩中趨強
首先政策方面:2016年2月3日,為保護農民利益,防止“谷賤傷農”,2016年國家繼續在稻谷主產區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綜合考慮糧食生產成本、市場供求、國內外市場價格和產業發展等各方面因素,經國務院批準,2016年生產的早秈稻(三等,下同)、中晚秈稻和粳稻最低收購價格分別為每50公斤133元、138元和155元。除早秈稻下調了0.02元/斤至1.33元/斤,其他兩品種均與上年持平,因此國家仍將最大限度的保證了農戶的種植效益。且通過自7月28日起啟動早秈稻以及小麥托市政策實施的情況來看,國家通過各種手段,積極調整庫存保證新季早秈稻和小麥入庫,并且在今年麥質質量偏差的情況下,后期各地方也出臺了將入庫標準放寬政策,因此農戶對于水稻便可稍放寬心。據最新數據統計,截至8月25日,主產區各類糧食企業累計收購小麥6380萬噸,同比增加558萬噸;累計收購早秈稻598萬噸,同比增加108萬噸;累計收購油菜籽106萬噸,同比減少30萬噸。
大力推進去庫存 保證收稻
2015年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去庫存”納入明年我國確定的五大經濟任務之一,農業板塊中,玉米和水稻品種成為去庫存的主要目標,主要原因在于多年來的連續收儲,我國糧食陷入了“國糧入庫、洋糧入市”的怪圈,不僅增加了國家財政的負擔,且為后期保障農戶的種植收益帶來隱患。自2016年以來,國家先后啟動了國儲拍賣超期儲存和蓆茓囤儲存粳稻、玉米兩個品種定向銷售,以超低的價格吸引工業、飼料企業參與購買,并持續進行國儲粳稻與秈稻拍賣。據中國糧油信息網統計,截止到8月底,國儲共計成交粳稻1222562噸、秈稻1678947噸,超期存儲和蓆茓囤存儲粳稻拍賣成交量為2514228噸(如一、二下圖所示),當然在此基礎上還未計算各地方儲備庫成交量,因此有效的騰倉為新糧收儲帶來利好。
(圖一)
(圖二)
東北玉米臨儲取消 為稻增添利好
2016年起,實施了八年的玉米臨儲政策將退出歷史舞臺,將通過價補分離的方式保證農戶收益。那么玉米不再實施臨儲,對于東北種植水稻的農戶來講水稻更加有利。已騰出的玉米倉容可用來收儲水稻,因此水稻的托市力度將進一步增大。據中國糧油信息網統計,截止到8月底,國儲拍賣中黑龍江玉米共計成交量987954噸、吉林玉米成交量2175869噸、遼寧玉米成交量1860805噸,若利用玉米庫容來存貯水稻,這有利于有效的解決倉容緊張的問題,同時粳稻入庫的進度也將加快,預計2016年東北水稻托市收儲將在國慶節后啟動。
綜上所述:預計2016年水稻收獲期后,水稻托市力度將呈現北強南弱的格局,且粳稻托市收購量有望超過去年同期的2014萬噸。筆者建議東北農戶對于新上市圓粒水稻可在托市啟動后陸續出售,部分優質品種若貯存條件適宜,可持糧待價上漲。米企方面,在國儲政策實施背景下,可采取隨用隨采、少量囤積庫存維持生產至春節前,畢竟長期受制于“稻強米弱”的情況下,米企大量囤糧將會占用企業大量流轉資金,況且米市不單單只是國產米之間的競爭,外來進口米也已成為市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今日頭條(頭條號/化肥加油站)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