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合作社”新型農業服務體系,致力于解決農村信息閉塞,農民經營分散,農業服務滯后的三農難題。
“互聯網+合作社”新型農業服務體系,是由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大戶和生產者參與經營,依托互聯網平臺,共同開展信息服務助農“種對、賣好”,技術服務助農“高產、高效”,購銷服務助農“省錢、賺錢”的互助經濟組織,消費分紅,入股創業, 謀求成員共同利益, 服務成員增收致富。
農業存在的難點
農業難在——農村信息封閉
農村信息閉塞“種錯、賣難”
農民缺少市場信息和技術“種錯、賣難”年年發生。“種對”才能 “賣好”。提供市場信息和農業技術服務十分緊迫。
農業難在——農民經營分散
農民經營分散“高買、低賣”
采購農資遭受上游經銷商加價,銷售農產品下游貿易商壓價,組織農民聯合對接企業購銷更是當務之急。
農業難在——農業服務滯后
農業服務滯后“內憂、外患”
信息服務不足:60%的農戶不會有效利用網絡和期貨市場分析農產品行情走勢。
科技服務不足:70%的農戶不會科學選肥施肥,沒有利用農科院所的高新技術。
購銷服務不足:80%農戶只獲得生產環節利潤,不享受購和銷兩個環節的收益。
教育服務不足:90%農戶沒被有效培訓成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如果說農村信息封閉、農民經營分散、農業服務體系滯后是我們的內憂。那么四大跨國糧商攻城掠地,85%大豆企業被外資并購,并參股鐵路物流、收儲基地、控制糧食流通環節,上游壟斷農資產品(種子、農藥、肥料、農機)的研發和定價,下游操縱下游轉基因食品占領我們餐桌就是我們的外患。
農村集體經濟優勢
新常態
價格要接軌,產銷要對接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農業持續穩定發展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中央將農業結構調整、適應市場需求。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使農產品供給數量充足、品種和質量契合消費者需要,真正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
陳錫文表示,要加快推進農產品“托市收購”的收儲制度改革。 應把國內糧價回歸到與國際市場糧食價格相近水平。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還強調,要充分發揮農業經營主體在結構性改革中的引領作用,注重讓農民分享成果。
陳錫文說:“2016年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基本方向就是“市場定價。”“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難度很大,最難的是轉變農民的思想觀念。”
經濟發展模式
農村集體經濟帶來的優勢
華西村年銷售收入超過了500億元,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超過8.8萬元人民幣。全面實現了衣、食、住、行、用、玩、教、醫、養、游“十全”。華西村集團建成的超豪華五星級酒店的標準設計,面積20萬平方米,可供2000多人居住、3000多人同時用餐,擁有目前亞洲最大360度的空中旋轉餐廳。大樓內設35部電梯,速度在10米/秒以上,處于國內第一位, 設計高度328米、是中國第8、世界第15高的摩天大廈。華西龍大樓,建筑面積為60萬平方米,投資60億元,共118層,538米高。估計論證和設計費就要超過1個億,資金是華西村村民每人出資一千萬股份修建的。
合作社
中國農業新變革、新趨勢!
《合作社法》 合作社是同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為成員提供農業生產資料購買,農產品的銷售、加工、運輸、貯藏以及與農業生產經營有關的技術、信息等服務。
鄧小平1990年提出:中國農業的改革和發展會有兩個飛躍,第一個飛躍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第二個飛躍就是發展集體經濟。
2012年,國務院農村綜合改革工作小組選擇部分省份開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 。
2016年中央財政發布《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的指導意見》選擇13個省份開展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支持村集體領辦合作社發展新型實體經濟——“互聯網+合作社+村集體”。
可以看出,“互聯網+合作社”是發展農村集體濟的新型實體,是創新農村社會管理的有效載體,也是未來農業的大趨勢之一。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視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