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資訊

農村電商煩惱:一根網線真能對接城鄉?

[ 作者:王浩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10-10 錄入:吳玲香 ]

農產品觸網能實現優質優價,但也有諸多煩惱

一根網線真能對接城鄉?

“要想生活好,趕緊上淘寶”,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農村網絡零售額超過3100億元,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560多億元。面對這個潛力無限的市場,農村電商成了不少創業者追逐的新風口。

最近,在蘇州召開的全國“互聯網+”現代農業工作會議暨新農民創業創新大會上,農業部部長韓長賦指出,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的突破口之一是推進農業電子商務,讓好產品賣出好價錢。

但在互聯網與農業這個最傳統的行業相碰撞,激發創新火花的同時,也面臨不少問題。站在風口的創業者,如何乘風飛得更高?

網店建成還差啥?

“賣難”有所緩解,但仍存物流等痛點

畢業于中科院空間物理專業的劉傳軍沒有繼續仰望星空,而選擇面朝黃土,義無反顧地走上了農產品電商創業路。

決心堅定來源于對農村的深厚感情。在農村長大的劉傳軍說,農村不缺優質農產品,但好東西卻賣不上好價錢。農產品物流鏈條有五六個環節,代理商賺取了近80%的利潤,農民處于產業價值鏈條的底端。2014年,他創辦蔬菜電商——美菜網,致力于為中小餐館提供新鮮蔬菜配送,在幫助農民實現產銷對接的同時,最大程度簡化農產品的流通環節,增加農民收益,也降低餐館的原料成本。

找到市場只是第一步,關鍵是如何將農產品及時送達。劉傳軍坦言,專營生鮮農產品的電商,生存之道是運輸速度快、產品質量高,這必須以發達的物流體系為依托。創業初期,美菜網與多家快遞公司合作過,但沒有一家能在速度、品控和損耗率上滿足要求。

無奈之下,劉傳軍只能自建冷鏈物流體系。他說,生鮮冷鏈物流的成本比普通物流高12倍,冷鏈成本占銷售額的25%40%。加上冷鏈設備、運營維護等,負擔相當沉重。“希望加大財稅等政策支持力度,為冷鏈物流業適當減負。同時提升冷鏈運輸規模化、集約化水平,發展第三方冷鏈物流?!?

物流是農村電商的痛點。王錁是菜鳥網絡農村物流業務總監,他經常被農民問到,“怎么把我們的好產品賣出去?”王錁說,如何將好的農產品運到市場,對農村電商來講也是個大困擾。一方面,物流網絡尚未覆蓋到不少農村地區,消費品下行和農產品上行都有梗阻。另一方面,物流設施水平低,無法滿足生鮮類農產品的運輸需求。

一些大型的電商企業開始布局農村物流。阿里巴巴啟動千縣萬村計劃,在三至五年內投資100億元,建立1000個縣級運營中心和10萬個村級服務站。蘇寧通過1600多家直營店,打通農村市場服務的最后一公里,超過90%的區域已經實現了次日達。京東在全國10個城市建設了先進的多溫層冷庫,覆蓋了63個大中城市。

政府層面也在推動。農業部組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接電商平臺,在10個省份開展鮮活農產品進城;支持分級包裝、冷鏈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商務部副部長高燕介紹,2016年上半年,累計利用國家專項建設基金96億元,帶動社會資金1600億元,支持182個農產品批發市場和冷鏈流通設施項目建設。同時組織大型電商、農業生產流通企業和地方政府合作,促進農村傳統流通渠道的升級。

做好農村電商需要啥?

有熱情,還要更好地了解農村農業

來自江蘇的魯曼一直按照傳統的“贏家”軌跡前行:大學畢業進入待遇不錯的國企,直到她追隨男朋友來到鹽城建湖縣高作鎮陳甲村創業。父母強烈反對,周圍村民也認為他們是在城市混不下去才回來的。但小兩口有自己的想法,“我們希望讓青春變得不一樣,更希望帶動鄉親們富起來,改變農村面貌?!?

理想豐滿,現實骨感。在創業途中,遇到不少難題。先是在資金上受挫。創業初期,他們嘗盡了四處借錢卻借不到的心酸。養殖上也遇到麻煩,嘗試了很多養殖品種,都沒有成功,經過長時間的摸索試錯,才選擇了好養好賣的火雞。

通過自籌、貸款和扶持資金,解決了錢的問題。他們建起網絡銷售平臺,擴寬了銷路?!稗r村創業絕不是想象中那樣簡單,單純靠熱情難以成功。”魯曼說。如今,他們的火雞事業走上了正軌,不少外地的大客商慕名而來,火雞養殖規模越來越大。她說,看到通過互聯網把冷門的火雞變得這么火,村民的看法變了,不少人主動尋求合作。目前養殖基地實現火雞生態養殖加工銷售、羽毛工藝品研發為一體,帶動了全國1804戶農戶。

逃離北上廣,回家做電商?;ヂ摼W與農業的深度融合,深刻改變了農業農村,激發了更多年輕人返鄉創業的熱情。大學生返鄉創業人數年均增幅保持在兩位數左右。截至2015年底,大學畢業生返鄉創業比例從0.5%增至1%。他們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為農村發展注入新活力,為農業轉型升級帶來新動能。

但“新農民”跨界農業電商有諸多的不適。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教授郭紅東說,不少新農人熱情很高,但不熟悉“三農”,不懂農村生產,不會與農民打交道。甚至出現市場渠道打通了,農產品供應卻出了問題的狀況。只有成為精通互聯網和農業的復合型人才,才能做好“互聯網+”農業。

城鄉“數字鴻溝”如何填平?

補互聯網課,補設施短板,加強農民培訓

幾年前,在北京漂泊多年的王志強用打工積蓄,買了一套電腦和一本網上開店手冊,回到老家山西陵縣。“北漂”生活讓王志強開了眼界,也在他心中埋下了創業的種子。

農民觸網,難度不小,第一道坎就是農村網絡設施落后。王志強說,當時村里還沒有開通網絡,他只能到縣城網吧注冊淘寶。經過摸索,開始出售紅棗、核桃、小米等土特產,用手機、摩托車和一根網線搭建起了新事業。但不懂營銷推廣,讓王志強遭受不少挫折。

魯曼對此也深有感觸,一部分農民愿意從事電商,但無奈知識儲備達不到要求,不懂得互聯網思維,碰壁不少。

“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專注農民培訓的企業,都應找準農民需求,提供更有針對性和趣味性的培訓課程?!濒斅f,她曾和農民一起在網上學習電商課程,里面的專業名詞很多,不要說農民不懂,她都聽得云里霧里的。

加強對農民進行互聯網培訓勢在必行。農業部副部長屈冬玉介紹,農業部正加大對“雙創”帶頭人的培訓力度,從有經驗的企業家、職業經理人、創業帶頭人和科研院校專家中,篩選培養一批農民創業創新輔導師,培養一大批既懂互聯網又比較了解農業農村特點的新農民。

農村基礎設施亟須完善。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副司長王小兵說,農村互聯網普及率尤其是接入能力還較低,“互聯網+”大潮已來臨,為“三農”帶來難得的發展機遇。如果“+”晚一步,就可能進一步拉大與其他產業的差距。

王小兵說,農業部正在實施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向農民提供政務、事務、電子商務等服務,讓更多農民享受到互聯網的便捷。截至今年5月底,建成益農信息社19316個,提供公益服務273.5萬人次、便民服務8945.2萬人次。未來兩到三年,益農信息社將基本覆蓋全國所有行政村。

農民是“互聯網+”農業的主體,也是農村創業創新的主體。2015年,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報告顯示,農村網民規模達1.95億,農村網民中用手機上網的用戶已達1.7億?;ヂ摼W為新農民創業創新提供了廣闊空間。屈冬玉表示,隨著“互聯網+”農業的發展,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形象將會被顛覆,農民會成為有錢賺、有尊嚴、令人向往的新職業。在家點點鼠標就把地種了、就能把農產品賣出去,在有些地方已經成為現實。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人民網-《人民日報》20161009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专区动漫专区欧美专区日韩专区 | 亚洲女同一区二区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一线北 |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v一区二区 | 日韩一区二区欧美一区 | 中文字幕欧美三级 |